(以下文本摘抄自《物演通论》附录二 —— 一、中国思想史上的贤哲与显圣。)
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其他诸子,暂且略而不论。再则,关于“精神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几成遗漏和缺失,故亦不详论,以下仅作点滴说明。
别墨:
墨家之后学,着重于墨子“名辩”思绪,史称“别墨”,
《韩非子·显学篇》说过“墨离为三”,其中即当有此流派。
胡适按晋人鲁胜之注本将其著述特称为《墨辩》,以与《墨经》之全书相区分。
别墨者辈可谓先秦名家之滥觞,似就下列领域略曾涉猎:
(一)认识论:
谈“知”。
逐次及于“认知”三层:官能、感觉和知觉。
进而涉及“久”(即“宙”,时间)、“宇”(空间)、“止”(即“志”,记忆)。
如《经下》:“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五路”指“五官”,说“不以当下之感官获知,即借以前时间的经验记忆使然”)。
并将知识来源分为三类:闻(传闻)、说(推论)、亲(经验)等。
(二)名实论:
谈“概念”。
《经说下》:“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这已涉及主语和谓语的关系问题。
《经上》:“名:达、类、私。”即按抽象程度将概念分为三级:共相、类别、殊相。
(三)是非论:
《经说下》:“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其推导方式与希腊三段论和印度因明论相近似。并将推论前因分为“小故”(部分因)与“大故”(完全因),
如《说》:“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四)逻辑论:
谈到“辩的七法”,即逻辑方法。
分为“或”(或然)、“假”(虚拟)、“效”(演绎论证)、“辟”(譬,实例类比)、“侔”(词项类比)、“援”(类推)、“推”(归纳论证)等等。
(五)科学论:
粗浅涉及算学(数学)、形学(几何)、光学、力学、心理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等。
别墨之思路格外别致,后成绝学,自有缘故。
从韩非子《显学》到司马迁《史记》仅150年,竟至墨子“列传”阙如,足见此一思脉的细微缥缈,亦足见其不容于传统主流国学的历史命运。
再则,墨家名辩的目的仍在于
察问是非、
审议治乱、
处置厉害与决断嫌疑等,
基本以实用为指归而终究不够实用,此所谓“空灵之学不空灵”,故必灭之。
换句话说,别墨的知识论和逻辑论是最初步的,
是自经验层面刚刚发动并服务于经验的,
从后继名家的粗浅与混乱就可看出他们总体上的幼稚性。
幼稚原本是一种增长的力量或潜能,然而它与滋生它的土壤太不相合,因而它只能在国思源流中湮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