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永远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脱口而出什么话语,却发现被对方误解了?
是不是有些时候,我们喊出了某个口号,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加清晰和坚定了?

语言与思想,就是有这么奇妙的关系。有时可以说它们像一个日常生活领域的双星系统,难说到底是哪一方引导着谈话的进行,又有哪一方只是一个若有似无的影子。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试图在其新书《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中对于语言背后的人性和思维一探究竟。有趣的是,本书分别是作者探讨语言与思想的三部曲(另外两本为《语言本能》和《词与规则》)与探讨人性本质的三部曲(另外两本为《心智探奇》和《白板》)的共同完结本。语言、思想与人性问题的交汇,让我们在最日常的语言使用中发现那些最深刻的问题,其中包括语言的学习,思维的惯性,隐喻的作用,群体对语言的影响等诸多方面。更为难得的是,本书在保持了理论深度的同时也使用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做说明,语言风趣平实,深入浅出。
如书中所说: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媒介,但并不等同于思想和情感本身。用含蓄的语言进行贿赂或威胁,更便于日后推卸责任;而一个巧妙的祈使句可以把“命令”包装成“请求”。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类似的经验,在表达思想的时候,不同的说话方式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比如讨好和谦虚的语句往往会增加别人的接受度。但同时这或许也误导了一些人的观念,潜意识地认为所有的语句都应当尽可能地遵循“柔软”或是“委婉”的说话之道。而思维却不愿意永远保持卑微,以至于最终只能选择人前过分谦逊但人后却过分傲慢的“阳奉阴违”式的行为方式。跟随书中的思路,在阅读时回想自己生活中的例子,或许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别人,也能更好地理解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