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星期前,我几乎每天徘徊在搜集素材、练笔、写稿、投稿、被拒稿、再找素材的周而复始之中。
当初进军自媒体行业的一腔热情,如今也被打磨的消失殆尽。
相信很多刚刚开始写作的小伙伴,也会有和我一样的遭遇。
尽管自己已经很努力的搜索素材,很努力的练笔,很用心的写稿,可是投出去的稿件仍旧石沉大海。
不禁感叹,原来自媒体写作月入过万,讲真没有说的那么简单。
但同时也真的很好奇,那些以投稿为生的人,他们的稿件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
一周前,有幸得到了一本由美国吉拉尔德·格拉夫和凯茜·比肯施泰因共同编著的写作类工具书《高效写作的秘密》,在拜读了整本书后,结合文中要义以及自己的写作的方式,总结出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观点阐述方式缺陷
如今的自媒体文章多以议论文为主,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包括论点、论据。
作者认为,每篇文字的开篇尽量以他人的观点代入,即“引入为先”,然后再将自己的想法作为回应提出来。
一篇好的写作就是与他人的对话,作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回应他人的论述。
写作意味着要进入其他人的思想,反过来让他们的思想进入我们自己的写作。
反思自己近半年多的写作,之所以写的文章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关键在于我的文字中很少涉及他人的观点和看法,通篇描述的尽是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事件。
尽管在追热点时也会看一下评论区的留言,但是在自己的文章中从来不曾提及大众的反馈意见,更不曾对他们的看法给予回应。
我无法去进入他人的思维模式,自然无法带动读者进入我的写作思想。
观点表述不明确
通常来说,对于一个事件的看法不外乎三点:同意、否定、二者兼而有之。
作者建议,如若同意他人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最好的方式是在他人的评论之上添砖加瓦,将这一观点重点强化。
如若否定原观点,则需要给出符合逻辑的反驳理由,以便更加有力的驳回原观点,说服读者。
最难拿捏的便是对原观点即有同意的一面,又有反对的一面,如果不能很好的拿捏阐述方式,无异于“各大五十大板”,让读者一头水,觉得作者闪其词,找不到文章要表述的确切立场。
很清楚的记得曾经写过一篇有关婆媳关系的文章,在文中指出了“婆媳之间不能相互理解,各执己见,是婆娘矛盾的最大导火索”。
文章中对婆婆、媳妇“各大五十大板”。
咋一看,文章在逻辑上和措辞上没有太多可以指摘的问题,投稿后很快接到编辑老师的回复,着重强调了文章内容存在的问题——“观点不明确”。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自己文章的立场并没有与需要回应的立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失败。
文章逻辑不通
作者不断强调,好的文章,即使阅读者是毫无写作功底的读者,也会在通读全文后也会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在通读全文后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意味,这是由于文章整体的逻辑关系比较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衔接的恰到好处。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可能会设有多个分论点,但是无论分论点多或少,都不会偏离作者真正要表述的中心思想,而每个分论点又会作为强有力的论据论证文章的主要思想,使文章中心更具说明性。
纵观以前写的文章,普遍缺乏严谨的逻辑性,读后总会有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触。
每一个论据都在论述相应的分论点,但各个分论点却不能很好的论证文章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分开来看,每一个段落的节奏感、逻辑性都可以,但整体看起来,文章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真正的灵魂。
在通读了这本《高效写作的秘密》之后,真心觉得获益匪浅,不仅找到了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
更学会了在文章中应用书中所提供的各类模板,使各个段落之间很好的衔接,更准确有效的表达文章的中心论点。
一提到“模板”,很多人会表示怀疑成者排斥,担心“模式写作”写出来的文章都是大
相径庭的。
在读书的时候,我也是对“模板式写作”满是质疑,但随着阅读的加深以及在练笔中应用书中提供的模板,逐渐改变了对“模板式写作”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模板式写作”提供的,并不是千遍一律格式,而是准确有效的帮助文章稳固灵魂,可谓是文章的画龙点晴之笔。
《高效写作的秘密》这本书的模板有:
如何引用他人观点
如何引用自己的观点
如何回应他人观点
论据、案例的后续说明
怎样恰当的表达同意、反对、既同意又反对
以及常用的连接词等45类,262个写作模板,这些模板适用于各个学科领域的写作。
如果你苦思冥想,想更好的书写文献
如果你工资微薄,想要月入过万
如果你受生活压迫,想要实现经济自由
也许,你和月入过万,只差这本书的距离。
本文首发公众号:投稿队长(ID:tgdzfrc)。
富书和很多大号编辑(十点读书、卡娃微卡、有书、槽值、洞见、悦读、HUGO等500强大号)关系都特别好,可以帮助对接投稿让你赚到钱,如果你想投稿变现,可以加微信:fushusp,持续投稿变现营会员目前会员人数741人会费199元/年;满800人后,会费299元/年;满1000人后,699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