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今日分享:《长安的荔枝》
推荐指数:⭐⭐⭐⭐(4/5)
适合人群:想看古诗《过华清宫绝句》的生动再现小说版的人
1
由作者马伯庸谈开去
这个作者很火,我知道。
马伯庸的很多作品我也都听说过,可是我很少看他的书,在此之前最完整的也不过是看了改编自他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古董局中局》,并且非常遗憾的是,观影后的第一感受是——一般(仅代表个人观点)。
所以我压根没有想去了解这个作者,直到我翻到了《长安的荔枝》。
奇怪的是,我通过一本书去想要了解一个作者,但作者的百科里面却并没有把它收入作品集。或许真的像作者在此书后文中写的,他并没有对这本书做太多“营销”构想,单纯是将长期偶得的写作灵感汇聚起来作一次迸发——“这是一次久违的计划外爆发,写得格外酣畅,既不考虑知识的诅咒,也不顾虑读者的感受,甚至不用考虑出版的事情”。
令人感叹和羡慕的是,从动笔到写完,前后七万字,马伯庸只花了十一天,恰好和小说主人公李善德的荔枝运送时间等同。
关于作者马伯庸,我看了大量关于他的专访和报道,虽然公开的内容难免经过包装,不能全信,但人在世上哪能没有“人设”呢?
马伯庸的“人设”中有两点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一是喜欢在喧闹中写作。马伯庸喜欢在嘈杂的地方写作,最好能像装修一样吵闹。
这是正常人能拥有的喜好吗?
要知道大多数作家都极其热爱清晨和深夜,因为安静和孤独能让他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马伯庸的独特喜好,可以追溯到小学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四周有些同学在讲小话,他便可以安心写东西。可一旦教室里变得安静了,抬头一看,老师肯定正瞪着自己。后来工作了,老板在他的工位旁走来走去,他也写得很顺畅(真是羡慕啊)。马伯庸说这样有一种“偷情的快感”。
访谈里写道“在嘈杂中制造孤独,在寻求安定的生活里东奔西走,这种有点别扭的状态似乎成了他的命格。”
是否真的成为他的命格我们说不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喧闹中能够静下心来思考的人必定会比常人更加专注和热爱。
二是热衷于实地考察。马伯庸的作品里有很多细节描写,尤其是对人间烟火气——“美食”的描写,非常生动,他说“实地调研是最必须的,你只有去到实地,才能感受到那种气息。不亲身站在故事的发生地,是想象不出故事生长的。”
于是,他写出了《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西安的水盆羊肉等美食,写出了《风起洛阳》,宣传了一波冷泉黑鱼、冰酪、羊汤、洛阳水席等,他热衷实地考察,甚至因为痴迷三国史,还重走了一遍“诸葛亮北伐之路”。
马伯庸说自己是努力型作家,但相信许多读者看到他文字的时候说不定都要掀桌摔碗骂娘——就你这才努力型选手,那天才得是啥样?
但从这两点来说,他的努力真的不该被忽视。
2
由诗词到小说
从古到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都颇受关注,一是因为大家都爱吃瓜。毕竟皇上明抢自己儿子的妃子实在是有太多话题可谈了。
二是这段爱情太“梦幻”。why?因为唐玄宗李隆基满足了所有古偶剧霸道男主的条件!
有钱有权就不说了,拜托,人家可是皇上!
有颜。据《旧唐书》的记载,唐玄宗“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
有才。当时的他治国有方,办事干练果断,一举开创了开元盛世,此外,还他很有生活雅趣,会写诗会作曲,并且水平还很高,他是唯一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皇帝,亲自创作的《霓裳羽衣曲》也是非常著名的曲目,甚至还会打羯鼓,跟只会说“朕就是这么汉子”的直男雍正和自以为写诗很好但实际满篇都是生僻字的自恋乾隆可不一样,是真正的多才多艺。
有情。这个男人有钱有权有颜有才,最要命的是他还深情!杨贵妃爱吃荔枝,“买!”举国之力运送新鲜荔枝,下令开辟了从岭南到京城长安的几千里贡道,只为博得红颜一笑。杨贵妃爱新衣服,“买!”,安排七百多人专门给她做衣服,享受vvvvvip级私人定制待遇。至于在华清宫新开温泉,衣食住行全是顶配,“买!买!买!”,让其兄官至宰相,全家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些说出来都像是一部自嗨型爽文。
由于太过“梦幻”,描述李杨二人爱情的诗词不在少数,杜牧过华清宫就写了三首绝句,当然最出名的还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白居易写《长恨歌》,李白写《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如今的影视作品中有这二位的更是数不胜数。
人人都知道长安的荔枝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象征,可偏偏《长安的荔枝》却把大部分镜头都给了负责运送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
3
这是伟大的爱情吗?
这不是。(天呐,这是可以说的吗?)
这或许是爱情,但不是伟大的爱情,而且非常狭隘和自私。
有人可能会说,爱情本来就是私人感情,自私不是很正常吗?
可是!要明白李隆基的身份,一国之主,他肩上需要承担的远远不止这一个女人的幸福,他的肩上是天下苍生。
《长安的荔枝》真正把皇上的指令如何影响平民百姓的一生体现得淋漓尽致,跑死了多少骏马不管、搜刮了多少民利不顾、浪费大量钱财和人力物力竟然只是为了在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给贵妃送上新鲜荔枝当礼物。
而这一切影响在李善德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并且还是相对幸运的一种体现(至少他活了下来)。
在没成为荔枝使之前,李善德只是一个算学出众却不受重用,不太会察言观色,但勤勤恳恳、本本分分的上林署监事。当五十二岁的他倾尽自己多年积蓄,甚至还要借贷,终于要能拥有一座在长安城内但非常偏僻的宅子时,虽然很焦虑还贷,可心情仍然是“一股淡淡的喜悦,像古井里莫名泛起的小水泡,在心中咕嘟咕嘟地浮起来”。
而当他被其他官员坑了,成了“根本完不成的任务”——运送荔枝的接盘者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呆在一个狭窄漆黑的井底,浑身被冰凉的井水浸泡。”
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一个好好的人竟完全换了个光景:
“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槁,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
“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如果这是伟大的爱情,为什么一个普通打工人会落得如此凄惨?如果这是伟大的爱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贪官污吏由此生,无辜百姓因其亡?如果这是伟大的爱情,为什么开元盛世后国家景况一路向下,民不聊生?
如果这是伟大的爱情,便不会有这本镜头完全不在爱情主人公身上且令人生出无限悲凉和感慨的《长安的荔枝》了。
《长安的荔枝》是一部半虚构的小说,它以一个虚构人物李善德为切入口,再现了唐玄宗为杨贵妃不惜代价献上鲜荔枝的那段真实历史。
这个不算太长的故事,却让人性善恶跃然纸上,又或者说这一切并非绝对的善恶,而是绝对的利益。
在利益驱使下,站在不同的利益角度,有多少人与荔枝使李善德有了命运的关联呢?他们的结局又是如何呢?下一期我们将会谈到。
我是沐沐,我们下期再见!
主笔:沐沐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