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微信无意中看到了一个小游戏,叫做“挑战古诗词”,一时兴趣盎然,便开始尝试起来,起初只能记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及“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类的入门级诗词语句,好胜心使然,再加上熟能生巧,经过一段时间,便渐入佳境,最多竟然猜对100多句的诗句。游戏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对中国的诗词世界产生了兴趣,一方面回味青春岁月语文课和早自习的书生朗朗,缅怀曾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出发,也可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在关键的时候拿出来必定是高大上装逼利器,不用黔驴技穷般惯性的使用“卧槽,牛逼”、“碉堡了”之类的下三路语句来描绘当时的情景和心情,获得语言表达上的优越感。
说起曾经背过的诗词,就不得不提起当时反感之极的语言老师和课文背后深恶痛疾的“背诵全文”。那些文章满文的“之乎者也”和“呜呼哀哉”,各种生僻词汇和表述方式,读起来都极其拗口,再加上很难理解文章中的意思,背诵起来就困难重重,每回想起当时的情况,隐约都能体会到当时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焦躁。文言词汇意思大都比较浓缩,我想古人沟通如果这般之乎端正,是很难啰嗦起来的,甚至谩骂听起来都很悦耳,不会像现在一样攻击谩骂直接招呼家族先人,或者是张嘴闭嘴的生殖器,明显是辞藻不够丰富,算是最低端的人身攻击。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两军阵前骂死王朗的桥段尤为精彩。王朗骂人最狠最人身攻击的句子就算是“诸葛村夫”了(王朗:你….诸葛村夫,你敢….诸葛亮:住口!无耻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安敢在此饶舌!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与西川,继承大统,我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你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畏首,苟图衣食,怎敢在我军面前妄称天数!皓首匹夫?苍鬓老贼?你即将命归于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汉朝二十四代先帝?二臣贼子,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在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而诸葛亮就直接用这段潮水般温柔的谩骂就把王朗老儿活活给气死,看来古人的下限还真是很高,自尊心也真是蛮强的。
语文老师在这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老师德艺双馨,对学生谆谆教诲,想必能大大缓解学生背诵课文过程中的苦恼和困难。诗词的解释固然重要,理解了含义背诵起来必然就容易许多,然而更重要的是老师在诗词歌赋方面对学生兴趣的引导。
我高中时候的两位语文老师就是我成长过程中为数不多的这样的老师。第一位是高一时的潘老师,她讲话总是轻柔,但音量却不妨碍我们的听讲,我从来没有发现她对学生恶语相向或者大打出手。话说当年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谩骂甚至体罚学生更是家常便饭,当年高中的地理老师每次上课就会拿一根戒尺,随时准备对我们施以“爱的教诲”,所以当时我们一到地理课就战战兢兢,时至今日我每想到此泼妇都能感受到那种逼人的寒意,仿佛我经历了一段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岁月。有点扯远了,再说我们贤淑的潘老师,学生犯错误时,她总是表情严肃但却极其温柔的纠正,自习的时候她总是细心的解答学生们的疑问,平时上课时她会经常给我们读一些优美的范文,毫不吝惜自己的夸奖,作文课上总是会把学生作文里的闪光点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并褒义赞扬。记得刚学习完荷塘月色后的作文上,我就把朱自清老先生“但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摘到了我的作文里,想不到的是作文课上老师竟然把我的作文拿出来读给大家,虽然整篇作文平淡无奇,只有那句引用还略显文气,但老师还是表扬说我活学活用,真让我惭愧不已。
除了潘老师,高三时候的语文老师刘老师也让人印象深刻,他毕业于北大,本科毕业后却重归母校,有人说他荣归故里,也有人说他在北京混的灰头土脸,回到家乡也是无奈之举。他身材纤瘦,面容俊秀,看起来很是文气,一副文弱书生的样子,然而一嘴的县城方言却几乎毁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那个地方的方言咬字很重,说起话来嘴巴大开大合,舌头也显得忙碌,简直没有抢救的可能,起初的两个月里,在他的课上我基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总让我感觉生无可恋,烦躁不已。然而过了两个月的磨合期后,我也总算走上正轨。刘老师上课总是喜欢给我们读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和报道,从其中提取出语文知识;他给我们推荐一本叫《咬文嚼字》的杂志,杂志里会纠正社会上和生活中错误使用词语、成语和语句,培养我们从生活中注重语言表达和文字描述,让我至今仍受益匪浅。
他们是我印象中比较优秀的两位语文老师,然而他们的带班成绩却都不是特别理想,也许是我们那班的学生不够争气,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方式在应试教育成绩至上的背景下比较温和,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鼓励大于鞭策,成绩自然比不过隔壁班棍棒严厉治学高压风格下培养出的学生。时过境迁,当年那些强制记忆的文言文和诗词如今也忘得差不多,在现实的生活中更是很难派上用场,然而现今我却越来越能感受到古诗文的美,越来越感受到老师教给我们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良苦用心,这些真正能让我们受益终身的方法和态度。
如今网络盛行,于此同时更是产生了许多全新的词汇,而我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却犹如秋风中的残花败絮日渐凋零,枯枝败叶般干瘪。脑子里不是“牛逼”、“我艹”就是“吊堡”,如同贫瘠的土地,毫无生气。
同样是表示语气,我们用“呜呼”来代替“卧槽”;同样是表示厉害,我们用“壮哉”来代替“牛逼”;同样是骂人,我们用“断脊之犬”来代替“MLGB”,人们都不那么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也许我们更能从其中的些许变化发现生活中的美丽;丰富一下知识,滋养一下情趣,丰富内心,也许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摆脱生活中表面的相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