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孩子又是独生子女,很希望她能够尽早地独立起来。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走到小区门口去坐校车,无论刮风下雨,都是如此,家长接送的次数少的可怜。
不光上学自己去坐车,还有做饭洗衣这样的事情,也开始有意识地让她学习。很快,在家里无人的时候,可以自己下个面条,加个番茄炒蛋。自己的衣服呢,可以丢到洗衣机里转一转,然后拿出来晾一晾。
本以为,孩子可以自己做饭、洗衣、坐车就算独立了。其它的事情,她自己可以慢慢尝试着去做,毕竟父母太忙了。
或许是望女成凤的心太切,孩子的各方面依旧没有达到预定的标准。学习不能够自觉学,自己的小房间也搞得乱七八糟,纸屑哪里用哪里扔。
到后来,免不了对孩子发脾气,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孩子刚开始还反驳几句,但又被父母厉声怼回去。再后面,娃都懒得反驳了,顶多淡淡地回应一句,“嗯”,眼睑也一直耷拉着。
再后来,越到时间紧急的时候,孩子越磨蹭,而且从不做事前准备。每次要出去办事时,总免不了对她一阵唠叨。一边唠叨,一遍帮她收拾残局,离开爸妈怎么办,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准备准备,说过多少次了,然后速速出发。
或许是越盼着孩子独立,孩子越难独立。和孩子一起出去时,从不主动做点什么,跟在父母身后便好。遇到什么活动,孩子也是远远地避开,懒得参与,更别说互动了。
在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之后,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是普遍现象,很值得思考。
一个幼儿或者儿童,只有他的养育者在附近的时候,他才有安全感,才可以放心的玩耍,才可以放心地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一旦养育者离开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不安起来,会哭闹,不能继续好好地玩耍。
婴幼儿离开了养育者的视线,没有了安全感。缺失了安全感的婴幼儿,就无法继续探秘周围的世界。这是经过心理学家数据调研的,百分之六十的婴幼儿都是这个样子的。
大部分的婴幼儿是如此,大部分的成人也应该是如此了。成人的安全感是从婴幼儿期开始萌芽成长的。长大的人,有没有安全感,就看婴幼儿时期有没有喂养出安全感。
这个安全感就是每个人的秘密基地,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有了这个港湾,才可以心无顾忌的在外拼搏闯荡,没有了这个安全港湾,就像失去支点的杠杆,没有支点,虽然可以撬得远,撬得高,但是内心深处还是空虚一片,找不到支点。
就像很多在别人眼里有成就、又成功的人一样,他们表现上看起来很光鲜,很成功。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却有一个黑洞,无时不刻地吞噬着他们的内心,只要一停下来,黑洞就会蔓延,唯有用忙碌填补黑洞。
忙碌可以掩盖一时半会的黑洞,黑洞却随着时间越来越大。或许有些人长大成家了,可以摆脱这个黑洞。但是更多的人,却在这个黑洞的阴影下度过一生。
孩子,她是不是也是这个样子的呢?父母不在身边,或者父母没有给够她安全感?或许吧,小的时候,在外婆家长大,一年半载回去一次,估计她都快忘掉父母的样子了。
慢慢的观察,才发现她的心里有很多担心,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自己做成什么样子,老师同学这样说那样说,让她很烦,以至于后来,不管怎样,心里都很烦,父母的废话也多,也说不到她的心坎上。
想要孩子独立,却给了她很多担心,还让她缺少自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她很努力,也会忐忑。
好吧,过程错了。希望她独立,希望的结果是好的,是为了让她更强,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却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
人生的路,本来就不是顺顺当当的,失败是经常的事情。在失败的时候,她能够回到家和父母说一说吗?然后好好地睡一觉吗?在以前,真的不行,你怎么可以失败呢,你很独立自强的呀,你本可以更好、更优秀的呀?!
然而,孩子却不这么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呀?!是你们把我看高了!
一如《小欢喜》中,英子绝望地站在桥墩上,对她的父母喊:“你们愿意听、有听过我的想法吗?对不起,是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你们给我的爱,我没做好你们的女儿!”,多让人泪崩呀!
有什么理由这样高强度地要求孩子,孩子该是什么样子的就是什么样子的。在他们出生时,他们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力,父母又有什么权力要求他们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呢?先把该给的,给够吧,家长们。
多听听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有什么新鲜事、新奇事,让她尽情的倾诉。那一晚,没想到,她真的累了,和父母说了一会儿话,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孩子再遇到难题时,也不再让她独自一个人去想,和她一起读一读,不懂的概念一起搜一搜。没有责备她,这么简单都不会。而是安慰她,这是新学的吧,多做几遍就easy了,对你来说,只是多做几遍的事情。
没想到她嗯的一声,真是新学的,放假的那一天上午才学的,上午学的,下午就放假了。好在没批评她,如果真批评她,就真的打击她的自信了。
一起出去办事,不再态度生硬地,提醒她准备这准备那,而是友好地提醒一下,自己带了的,也不再提醒她带。在她需要的时候,直接递给她。也不再像往常一样,满满的嫌弃,谁让你不带?
每次她要写作业,又在那里玩耍,做父母的都习惯性的说,“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写不完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总是这样说,烦死了”,她每次都是这样回应,一脸的不悦。
转而一想,总是这样说,做家长的倒是可以摆脱责任了,但家长好像有监督孩子写作业的责任吧。不能做甩手掌柜,要为孩子写作业做点什么吧。做点什么呢,灵机一动,手机影响孩子写作业吧,脏乱的书桌也影响孩子写作业吧。
“学生写不完作业,家长也有责任。学生有百分之八十的责任,家长有百分之二十的责任!**”,她听到我这么说,开心地笑了。
“我能做点什么呢,替你写作业这是不可能滴,手机打扰你写作业,就先把你的手机没收吧,不然,你即写不好作业,也玩不好手机。等你写完了,再还给你!”,娃居然同意了。
“你的书桌上有很多不该有的东西,也影响你写作业,我都替你收拾了”,说着,把书桌上的,这里一张那里一张的面巾纸,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和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替她收拾干净。
她一脸愕然,又有点惊喜地,看着我收拾干净,这些在平时可都是父母大声呵斥让她自己收拾的,估计有点感动了。
八二法则挺好用,可以光明正大的把她手机没收了,作为家长,心里暗喜,干扰源没了,真的好。上午,还在那里磨磨蹭蹭写了一门课的作业,下午又写了一门作业,晚饭时,开始反思,这样写下去,假期又玩不了手机了,痛苦。
晚饭后,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写作业也不定时了,以前都是写一会儿玩一会儿的,现在一直写,写到十点,全部写完。做为家长,心里也挺激动,以后就用这招,挺好。
还能说什么呢,娃,有话尽管说,身为父母,要成为你心中的支点,要成为你的安全港湾。困了,累了,床在那儿,尽管睡。一件事情,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洗洗刷刷,过了今晚,又是一个明亮的早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