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8月中旬,我已经听不止一个妈妈发出过感慨:假期赶紧结束吧,再这样鸡飞狗跳下去,那点母子情分怕是撑不住了。
想想也是,在娃的眼中,假期是“让我休息让我玩儿”的时间,可在老母亲的预期里,大量阅读、查漏补缺、弯道超车……才是假期的正确打开方式。关键是彼此都默认自己认定的方式,压根就没想过这事儿还需要提前沟通!当问题真的出现时,矛盾往往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别说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平静的聊聊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3039/14799568749d3ea9.png)
如果你也遇到了跟娃之间的各种冲突,强烈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引导胜于管教》,这里头分享了80个“激发孩子潜能的妙招”——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3039/90a63762c0624ba2.png)
别担心,我不是说教你,就算看完并不能立刻把这些妙招用起来,但绝对可以让你找回点心理平衡。先来看看下面的“典型问题”:
“作业”的纠缠
· “其实,我做作业了,也交了,”她说道,“但我做的可能不是老师想要的。”
· “丽莎,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七年级的丽莎坐在新课桌边,把头埋在双手里:“妈妈,我就是做不下去!”
· “做作业太枯燥了。我讨厌做二十道题,其实做完五道题我就知道解题的过程了,不需要这么麻烦。”
· “这是个傻帽作业。我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意义的作文上。老师能把我怎么样?最多给个零分呗。无所谓!”
不爱读书/学习:
· 鲍比的妈妈伤透了脑筋:“又是生日聚会!这个月已经有三次了!鲍比,你花在朋友身上的心思要是分一半给学习,成绩肯定要比现在好得多!”
· “我真不能相信拉塞尔老师要让我们星期五前读五十六页!我们才七年级。她不应该让我们读这么多的!”米勒扑通一下倒进客厅的椅子里,把书往地上一扔。
· “概括大意真让人痛苦”,艾伦说,“我六年级时不会写,现在八年级了也没好到哪儿去。”
跟家长对着干:
· “你要么穿校服,要么光着身子去上学!明白了吗?"汉克似乎思考了一会儿这种可能性,他站直了身子,决定让妈妈下不了台。
· “每天都这样!”芭芭拉喊道,“特雷弗坚持今天要自己穿衣服。他挑的衣服从来就不搭配,甚至有一半是不合适的。”
· 艾丽娅哭起来。妈妈决定让她那倔强的女儿痛痛快快地哭个够。两个小时过去了,艾丽娅哭烦了,但她还不想屈服……
纠缠细节:
· “老师,所有这些单词都要拼写吗?要抄写五遍?我不想用蓝色的钢笔,能用紫色的钢笔写吗?是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写,还是连笔写?”
· 十一岁的克里斯蒂娜·巴恩斯正在读一本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突然她停下来,问了爸爸一个问题:“‘从字里行间读’是什么意思?字里行间没有任何东西可读呀?”
· “我们要交的作文,你说过要写两三个观点,那你要的是两个观点呢,还是三个?”
· “我告诉他要注意人行道上的行人,他就仔细观察过马路的人,忘了看前面的信号灯;我提醒他过交叉路口时两边都要看,他就完全不看反光镜。”
……
此刻你是不是在庆幸——原来还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欠揍熊孩子,对比之下,咱家这个还没有糟糕到不可救药。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熊孩子事件”……都能解决吗?作者都是咋解决的?
说来你可能不信,以上所有情况(比举例的更多)沿用的都是同一种非常简单的思路:赏识长处。
如果你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他们的行为缺点的背后,其实都可能发展出某些长处。
有时候,孩子身上的那些让人生气的性格和行为,其实是他们的优点,甚至是帮助他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特质。
不同的孩子对“做作业”有不同的理解,和老师的想法不一样也未必就是坏事,可能是富有创造力、擅长独立思考的表现;
爱交际的孩子通常具有友善、随和的性格,这是与各种各样的人默契配合的天赋;
倔强的个性除了给家长带来日常挑战,很多时候也会让孩子拥有直面困难不服输的坚韧品质;
纠缠细节很可能并不是在故意找茬,而是孩子的思维方式倾向于深思熟虑的系统性;
……
这话虽然说得不错,我们平时更常听到的是:“哎,不是我不愿意赏识他,实在是好好跟他说就没用!除非我吼,人家就跟没听见一样!”还有人想得更深:“孩子和孩子不一样,你家娃性子温和适合赏识长处,我家这个火爆脾气,我拼命压着还不行呢,再赏识要飞上天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3039/c3c8d383fa9a181f.jpg)
“教育要因人而异”,这个理念多数家长都不陌生,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逃避养育责任的借口。
事实上,所有的孩子对积极的奖励、赞扬和鼓励,都远比对威胁、高压或负罪感有着更积极的回应。当家长们真正理解每个孩子时,他们可以通过奖励的方式制定策略,加以引导,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成功。
本书的标题是“引导胜于管教”,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用到“引导”和“管教”这两个词,但多数情况下并没有认真思考过它们的区别。两者的差异不仅仅在于情绪和做法,还有时间和态度上的明显区别。
“引导”在前,是“告诉孩子什么可以”;“管教”在后,是在事情发生后做出“判断和应对”;
“引导”的情绪是积极的,态度是正向的;“管教”通常带有约束、限制的性质,态度上往往是强硬的,甚至会主动唤起孩子的负罪感;
“引导”通常采用的做法是鼓励和赞扬;“管教”更多的和威胁、高压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它们的关系并非严格对立、非此即彼,而是相辅相成,各有用处的。
欣赏孩子的长处,认识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并不等于放任他们不当的行为,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给他们开绿灯。不管孩子舒服与否,一些行为准则是需要有的。某些准则甚至是不能讨价还价的,比如有关安全和道德的事。犯错就是犯错,与学习的风格和方式没有任何关系。
看到了吗?作者虽然用一句“引导胜于管教”旗帜鲜明的做出了“两者孰优孰劣”的决断(毕竟是“胜于”嘛),但并没有放弃“管教”的权利!
不愿意做作业、不爱学习、跟父母对抗……这些让人头疼的“不当行为”如果已经发生,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坐视不理,当然需要“事后应对”,也就是“管教”。因为这是孩子们理解行为准则需要经历的,甚至“不管舒服与否”都必须体验。
而“引导”提倡的“欣赏孩子的长处”,适用范围则限定在孩子们各自“独特的学习风格与方式”,这要求我们能“透过表象多看一层”:
如果你的孩子不适应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一定表明他或她有学习彰碍。如果你的孩子很倔强,也不必然意味着他或她喜欢叛逆。
分享一个书中的案例:女孩丽莎认为,安静的坐在书桌前让自己没法集中注意力,反倒是躺卧在大椅子上、听着音乐、吃着零食能够帮助她更好的完成作业。
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想?认为她是在偷懒、找借口,还是相信“每个人需要的学习环境会有不同的偏好”?如果是前者,我们看到的就是“不良行为”本身;如果考虑到后者的可能性(哪怕仅仅是“可能性”),就是在向着“独特的学习方式”迈进一步啦。
同理,“不爱读书”的孩子,或许是“听觉型”学习者,听和说对他比看书更有助于学习;“安静不下来”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肢体和动作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总是搞破坏”的孩子,很多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创造性,想要通过探究来帮助大脑的思考……
透过孩子不良行为的表面现象,看到那些隐藏在亲子冲突下的“帮助他们在未来取得成功的特质”,我们就更容易“赏识长处”,对于“引导还是管教”的判断,很自然也就会发生改变啦。
当你尊重他们的长处和学习风格时,你教养孩子的效果将大大改善。
![](https://img.haomeiwen.com/i4743039/e44237733f8889c5.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