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可贵的沉默||人人时代,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发声体?

可贵的沉默||人人时代,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发声体?

作者: spir | 来源:发表于2017-06-09 20:50 被阅读0次

爱德华·霍尔,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

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霍尔创造了“历时性文化”的概念,用以描述同时参与多个活动。与之对应的是“共时性文化”,用来描述有序的参与各种活动的个人或群体。

在书中,他把正规清晰的语言交流和非正规形式的交流进行对比,认为“注意观察对方的脸或其他肢体动作语言,有时会比说话得到更多的信息”。

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提出的众多观点,对于心理学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研究具有着重大的意义。

笔者认为爱德华·霍尔在他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中的阐释了这样一种观点:无声语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的得多,因为有声语言往往把大部分要表达的意思隐藏起来。

有声语言是指能发出声音的口头语言,即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自然语言。它是人类交际最常用的、最基本的信息传递媒介。

说什么(内容)为什么说(目的)怎么说(方法),怎样直接,生动活泼性,便捷地去表达是有声语言的基本要求。

但是,正因为有声语言的这一种目的性和组织性质,在很多时候因为说者的自我语言组织与自我语言的取舍,有声语言往往会把大部分本质的,本原的声音隐藏。最后呈现的语言形式是经过过滤的,把关人的筛选的。

无声语言又称作态势语,是有声语言(口语)的重要补充。它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来传递信息,也称体态语。

无声语言更像是一种无脚本的自我表达,在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本真的状态下自我最真实,最直观的自我展现。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下,有声语言的表达往往被人们重视,无声的语言呈现往往被忽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有以下数据:到2014年,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

这意味在当下的中国,任何一个事件一旦通过网络的传播成为热点或焦点,必是全民大参与,全民发声。

当下互联网拥有着海量的信息,一机在手,足不出户知天下,各种搜索引擎,社交软件,总有一个网络平台让发声体发声,源源不断的信息从四面八方汇集,随意且尽情地选择愿意关注的去关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乃至情绪,让表达和发声来得自信和无障碍。

同时虚拟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最大一点在于,它的匿名性降低发声者现实生活中实名担负的社会责任感。在现实中或许不是时刻记得祸从口出,但至少不忘慎言慎行,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可是,一旦进入网络中,现实生活中的这种担心就后悔烟消云散,每一个发声体似乎只负责发声而不用管发声的后果,说了又能对我怎样成为一种普遍的网民言论心态。

于是,理性的,低俗的,无底线的,无道德的各种声音在网络世界传播,网络世界成为一个大杂烩,又发过来影响每一个发声体。

可是,我们却忘记了为什么去发声?

在网络发声之前,你是否确信无疑,在这个网络时代里你就代表自己,代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去表达它们是你身为公民而非网民的话语权和责任感呢?

当每一个重大事件热点话题真相大白的时候,网络的便捷快速时效,使得事后能以最快的时间接收到新闻等信息,这一种发声又是否是理性的,真实的,正确的?

往往我们总是看到太多的事件与话题峰回路转,以及与之伴随的发声体的意见大转变和网络舆情的瞬息变化。或许,在当下声音泛化的时代,每一个发声体都应该去考虑怎样发声以及是否发声。

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既不是事件当事人也不是现场目击者,必定身处在距离事实最远的地方,事件信息经过各种处理到达我们的接收终端,于是我们同时也就站在谣言虚假信息的边缘。

在发声的最初,就面临最为关键的第二个挑战:辨别信息的真假。而这必然是困难而缓慢的,因为无法调查取证,只能基于个人素养和经验来怀疑和相信,基于二手信息去分析和综合。

在网络发声中,需要急切的去表达的不是情绪而是事实与真相,情绪只用借着事实发生的导火索。当无法辨别信息真假时,可以什么也不做,选择试着适时的沉默去表达怀疑的理性。

适时的沉默是无声的沉默,正确的沉默,更是可贵的沉默,是不轻易让他人代表你,让你去追随他人的理性的最佳选择。

人人时代,这种可贵的沉默,不仅仅是对于成为一个称职的公民的要求,更是发声体自我媒介素养的体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可贵的沉默||人人时代,怎么做一个合格的发声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wf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