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颜渊篇》第4章习讲稿

《论语·颜渊篇》第4章习讲稿

作者: 卓玛秦 | 来源:发表于2022-12-14 00:02 被阅读0次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释义:

    君子,是指成德之人。忧,忧愁。惧,恐惧。内省是省察自己。疚(jiù):病。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其人:

    司马牛是宋国人,复姓司马,名耕,字子牛,他喜欢多言而又性格急躁。他的哥哥司马桓魋是宋国的大夫,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当时孔子就说了一句话:“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司马桓魋深得宋景公的恩宠,可是却心怀不轨,要弒君篡位。作为弟弟的司马牛追随孔子学习圣贤之道,知道他哥哥的这种谋反是大逆不道。谋反成功,便是弑君篡位,天下人皆得诛之,谋反失败,也必然召来灭族之祸。因此他为国为兄忧心忡忡,陷于两难之境,所以他就去请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就告诫他说话一定要谨慎:“仁者,其言也讱。”

    那么司马牛为什么要问老师什么是君子呢?我猜想,司马牛跟随孔子学习儒家思想,只是片面地理解仁义礼智信表面的文义,对其丰富的内涵还没有深入的体悟,还不是非常的理解。他兄长司马桓魋发生谋反时,他内心充满了忧惧,感觉到人生和前途是一片前黑暗,一下子不知道何去何从。他知道谋反是大逆不道,是不忠不孝,不符合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而他跟随孔子学习,很想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成为一个心怀坦荡不藏不掖的人,但他兄长谋反之事让他不能明说,又不能告发,他很忧惧,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件事情,也不知道如何去抉择,他就去问孔子:“作为一个学人,学习是为了成为一个君子,但是不知道君子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孔子知道司马牛所思所想,就告诉司马牛:“成德之人,心态常常是舒展安泰的,绝对没有忧愁恐惧的私心。如果人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是君子了。”

    刘氏正义里讲:不忧不惧,即“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之义。

    《论语意原》里说:“夫子之言虽为牛设,然不忧,仁也;不惧,勇也。仁且勇,虽死生之变,怡然处之,非君子而何?”孔子对司马牛说不忧不惧,是因为不忧愁,就是仁;不恐惧就是勇。仁而勇,虽然处于生死之时,也会怡然处之,这就是君子啊!

    针对司马牛的困境,孔子教他不忧不惧,因为就事项上来讲,司马桓魋要谋反篡位带来的后果司马牛本身也掌控不了,既然不能解决,那何必要忧惧?反而有害于己,身心疲惫。既然如此,那就知天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人要知天命,也要畏天命。天命决定着人生的穷达祸福,决定着人生的升降沉浮,如果时运不佳,即使是贤能之人也无济于事。知天命,做好自己就行了,内心坦荡无愧,就会不忧不惧,这就是君子了。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就是帮助司马牛走出思想误区和思想的阴影。

    《松阳讲义》:“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心常泰然。世间可忧可惧之事最多,而不能以累君子之心,处平常之时,有得失之可忧惧也,君子则得失当前,不忧不惧。处变故之时,有利害之可忧惧也,君子则利害当前,不忧不惧。或以不忧惧而听天下之纷纭,或更以不忧惧而消天下之祸变,故恒人终身扰扰于忧惧中者,君子止见其坦荡荡而已。”李炳南先生说“不忧不惧”,即是“君子坦荡荡”的意思。

    孔子告诉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一时没有明白,反问孔子:“君子之道非常大,一个人只求不忧不惧,就能成为君子吗?”君子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孔子告诉司马牛“不忧不惧”是孔子根据司马牛的问题给他开的药方而已,并不涵盖孔子心中君子的所有含义。但是司马牛比较愚笨,没有明白孔子的心意。

    那么对于司马牛的提问,孔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孔子就循循善诱,再为他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孔子告诉司马牛这段话,就是说君子是通过内省不疚而达到不忧惧的。

    内省不疚就是在自家良知上无所亏欠。朱子说就是“平日所为无愧于心”。孟子也说过:“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说的就是反省。无论你是什么人,想成就什么事,都得回到我们自身的德行、能力来谈。

    怎么做到内省不疚呢?

    张居正说:“然内省不疚,实自常存敬畏中来,非徒悍然不顾而已。”

    蕅益大师在批注这一段讲了一句,“不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根源,便是不内省处”。就是说如果不能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的根源,那就是还没有能做到自我反省。为什么这么说呢?君子行于道义无愧于心,所以没有忧愁恐惧。当孔子被围于匡地时,弟子都很焦急, 他却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孔子认为,自己肩负传播人类文化的历史重任,天命所系,自可无畏无惧。所以,内省不疚除了长期内省,养出“浩然正气”之外,还有一个,就是“乐天知命”。

    司马牛的忧惧来自于兄长司马桓魋的谋反。他认为自己的不幸都归结于兄长,是司马桓魋导致自己受到牵连,他内心也是会充满抱怨、无奈和愤恨。如果司马牛能从另一个方面来思维,谋反是司马桓魋的事情,不是他的事情。他制止不了也管不了兄长的谋反,内心就少了忧惧。他不应该从外境上去寻找,应该从内心去寻找,跟随孔子老师,听从孔子老师的教诲和指导,好好修炼自己,只有内省不疚,就不会忧惧,就能成为一个君子。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我认识到,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心不要沉在那种沮丧忧惧的情绪和感受中无法自拔,要养成善于请教师友的习惯,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不要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怕丢脸,要勇于坦陈自己的问题,这样才会得到师友不遗余力的帮助。即使不能完全帮到自己,但通过师友的启发,也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宽慰,帮助我们理智的面对困难。

    学习这一章节,我们也得到一个启发,就是当一个人在困境中走不出来时,要学习君子的作为,内心坦荡,就可以走出心灵的困境、达到不忧不惧的境界!

    多亏司马牛锲而不舍的提问,让我这个慧力低劣的人才知道孔子老师说的做一个君子就是要通过内省不疚来达到不忧不惧。

    感谢孔子这一答,让我这个后学人找到想成为君子的下手处,从内省不疚开始才能够不忧不惧。虽然很难做到,但只要多听闻经典,跟随具德的师长,像曾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去改过迁善,三省吾身。我相信,经过不断的训练,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君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颜渊篇》第4章习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xh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