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案例,这是2023年11月份在杭州举行的。观摩课例,有很多可以学习的点,无论是课程设计上,还是上完后的专家点评,都是非常有深度的内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更高。
最近在看阅读,从目录中先听了部分课程的片段,也先看了其他老师对于这些课例的设计的思路分析。出于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人教版三年的课本都有一定的熟悉程度,虽然我没有上过,当时考试的时候,把这5本书和教学用书全部都买了,并且分析了教材;再次自己省份的名师,最后选定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这节课由江西的黄磊老师上的。
课例目录这节课杨晓钰老师从不同方面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杨老师说这是一节meaningful lesson.
1、词汇和音标上,教授的方式
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很少看到教单词和音标,而黄老师的课在整个语篇情景下呈现了单词和短语 如between...and.../ropeway/bridge等。
教授单词的方式是借助山的图片,并且结合本课的情境,上学的方式,老师口头描述了这个过程,把单词全部串起来放进去了。这就出现了一次单词。
另外一个点是对于单词教学上,黄老师特别强调音标的教学,把单词中的元音拎出来,对应自然拼读。
比如:between 中 ee /i:/ between
读前单词教学 单词教学2 语音知识这又强调了一次单词。
对应我们教学中的单词问题,学生记不住单词。研究表明,一个单词要出现其七次,才会被记住。
在前面就已经出现了2次,还有读课文时会出现,产出部分,需要使用这个单词,这样不断的复现,帮助学生记忆。而我们平时出现度的次数不够,对于音标讲解,完全是我们在说,学生没有参与,应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拼读,看看他们会不会,这也是一个评价的过程。
2、结合学情制订不同的目标
在读中环节,黄老师设计了Wh类的questions,给出的是完整的句子,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可以的,如果对于八九年级来说,老师可以放手,只给出这几个关键词,学生自己去讨论,提问,补充完整问题。
可以只给
Who
Where
How
Why
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鼓励同伴讨论,组织问题,回答问题。这些维度出发的问题,链接了应试中的阅读的提问方式。
读中:山的思维模型活动本身要起评价的功能,那么学生在同伴讨论问题设计时,回答时,这就是一个评价的过程。
3、评价上
我们总是把评价和活动割裂开来,或者浮于一些显性评价。
课程标准里的评价建议指出:
教学评价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帮助他们学会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主动反思和评价自我表现。
评价是我们一直忽略的,没有及时给予反馈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总是说很好。我在这几节课中,都发现了一个共性,很多老师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都是说good,very good,有时候缺乏一些引导。那么学生也就无法从评价中获得提高。要么就是在最后的一个活动中,呈现一张评价量表,液氧也显得很割裂,评价是要贯穿全过程,不只是只有最后的环节。
产出的评价量表学生上台展示
记者采访这些课中,学生的整体水平都很高,整体的素养比较高,展示时语音语调在线,左边男生的发音很好,单词多样化。思维也很活跃,能想到很多有深度的东西
这个男生思维很活跃思考有深度。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大城市的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确实比较强,这是不可否认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