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9期)

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9期)

作者: 460c4d47e0f1 | 来源:发表于2018-06-05 07:52 被阅读74次

    本系列文章,为读者系统地讲述【“三皇五帝”夏商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段的中国历史】,适合不太熟悉历史的读者阅读,便于读者快速连贯地了解中国历史。(开始章节内容相对较少,后面章节内容逐渐丰富)

    第五章 文明的辉煌

    第5-3节 中国文明的顶峰——大唐盛世

    唐太宗即位,吸取了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百姓,大唐恢复生产,著名的“贞观之治”出现了。

    在这里普及一个知识,就是帝号、庙号、年号。除秦朝外,其它朝代都使用谥号,这个我们前面介绍过了。每个皇帝都有谥号(对于皇帝也可称作帝号),如汉武帝、汉宣帝、隋文帝、隋炀帝。朝代名与帝字之间的字,就是谥号,像武、宣、文都是好的谥号,像炀是坏的谥号。皇帝需要一个称号,而这个姓氏的皇室家族也需要一个称号,这就是庙号,庙号一般称“祖”或“宗”,开国之功称祖,守国之功称宗,比如汉武帝庙号汉世宗,汉宣帝庙号汉中宗,隋文帝庙号隋高祖,隋炀帝庙号隋世宗,唐文帝庙号唐太宗等等。隋代之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在历史记载中,都用谥号(帝号)记载皇帝。而到了唐朝及以后时代,每位皇帝都有庙号,而且谥号(帝号)乱用导致谥号不能较好的反映出皇帝的特点,所以从唐朝开始,历史记载中,开始用庙号记录皇帝,所以唐代、宋代的皇帝,一般都称“某某宗”。在皇帝在位时,还要给自己统治时期起一个年号,来表达这个时代的“意义”,比如隋炀帝时年号为“大业”,唐太宗时年号为“贞观”。为了“转运”,大多皇帝在位时,都使用不只一个年号。明朝清朝时,每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而帝号、庙号都开始乱用,所以明朝清朝时,历史记载一般用年号称呼皇帝,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需要注意的是,帝号、庙号是皇帝死后的称号,而年号是皇帝在位时的称号。

    不管李世民上位手段是多么残忍,也不管李世民是不是“心中有愧”,贞观时代,的确是古代中国少有的政治清明、百姓安定的时代,唐太宗堪称中国古代皇帝的典范,贞观之治是继文景之治后,又一个治世。

    唐太宗时代,没有像其它王朝开国时那样大量除掉功臣,长孙无忌、李靖、程知节、尉迟恭、秦琼等大量功臣开国后仍然重用。另外,曾经是唐太宗敌人的人才也被唐太宗重用,如著名的魏征,本是原太子李建成的人,最后也成为了唐太宗的重臣。唐太宗时代,完善科举制度,并在全国大力推行科举,为唐太宗收揽很多治国人才,如著名的房玄龄、杜如晦等。唐太宗时代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在一代明君能臣的努力下,大唐国力迅速提升。

    在政治上大唐仍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与科举制,并将其修改完善。贞观时代,荐于隋朝百姓压力大,所以唐太宗时期从不滥用民力,百姓安定,为社会生产的恢复提供重要保障,大唐经济很快恢复。唐太宗时代,以农为本,厉行节俭,休养生息,复兴文教,社会很快繁荣起来。荐于隋末军阀割据的状况,唐太宗时期完善府兵制度,解决军阀问题,大力发展军事,在经济繁荣的同时,大唐军力强盛起来。隋朝时,北方的突厥分烈为东突厥与西突厥。在大将李靖的带领下,唐军击败东突厥,后来唐朝又降服西突厥,这样大唐取得了对突厥人的绝对优势,各少数民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大唐军力威震四方,做为北防的长城,第一次失去作用,唐帝国很快取得了比汉帝国还广阔的疆域。

    贞观时代,朝政清明、人才兴旺、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武功兴胜,大唐开启盛世,中华屹立世界东方。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就是唐高宗,之后唐朝进入了“永徽之治”。唐高宗时代依然按照贞观时代的国策,大唐国力继续上升,并且这时唐朝降服了高句丽,边疆问题基本上得到全部解决。高宗后期,武后执政,大唐盛世继续。公元683年,唐高宗与武后的儿子李显即位,就是唐中宗,武后执掌朝政,公元684年,武后废掉李显,自立皇帝,史称武则天,这就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大一统时代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武则天通过科举制度削弱关陇贵族集团,重用寒门,如著名的能臣狄仁杰、张柬之、姚崇等,加强了中央的权力,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公元705年,张柬之等大臣发政“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出现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乱政,公元710年,唐中宗被韦皇后、安乐公主害死,之后立唐少帝,而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兵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势力,立李旦(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的弟弟,李隆基的父亲,太平公主的哥哥)为帝,就是唐睿宗。之后,出现了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公元712年,唐睿宗让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史称唐玄宗。唐玄宗除掉太平公主,大唐女子直接主政的时代终结。

    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大唐,国力十分强盛,而在年轻的唐玄宗治理下,将中华文明提升至了世界文明的顶峰。

    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这个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时代,唐玄宗广纳谏言,重用了很多能臣。唐玄宗时代,由于大唐帝国的空前庞大,地方、边境管理出现难处,所以唐玄宗加强地方行政、军事权力。大唐帝国的庞大,使原来的制度出现了不适应,如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开始不适用,唐玄宗时期,大唐正式使用募兵制,国家重新维持职业军队。由于边疆防卫需求的加大,大唐帝国军事做了调整,原府兵制下中央维持的强大军力的状况不再适用,唐帝国在边疆建立大量军事力量,这些军事力量称藩镇,首领称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有独立的军事权力,也有独立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力,这种节度使制度,利处是增加了唐帝国边防的战斗力,有助于大唐帝国的对周边的控制,而弊处就是地方权力过大,以至于对中央构成了挑战。

    经历了太宗、高宗、武则天、玄宗时代,大唐国力空前,社会繁荣空前,中华文明各项成就都占在了世界的巅峰。

    经过魏晋南北朝之后,唐朝时期铁器已在社会全面使用,这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唐朝时期的农具、农业生产技术、灌溉技术都有很大提高,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大幅增长,据史料记载,唐朝人口可能在六千万到九千万之间,而且都城长安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唐朝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丝织业、造船业、造纸业、制茶业等都是世界领先,当时的唐朝十分开放,中华大地成为了世界先进技术的发源地。

    唐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将中华文化提升了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文学上,唐朝是“诗的朝代”,大量诗人出现,如著名的王勃、李白、杜甫、王维,后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等,后人提起唐朝,总会想起唐诗,唐诗至今无法超越。另外,唐朝的美术、书法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唐朝,是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都公认的中华文明最强盛的时期,此时的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上都是世界的领先者,而且唐帝国不仅是汉族的帝国,帝国内部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唐帝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整合民族”的帝国。大唐盛世,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巅。

    第5-4节  权力难题——唐的衰落

    开元盛世是大唐盛世的顶峰,公元742年,唐玄宗把年号“开元”改成了“天宝”,之后,大唐时代进入“天宝危机”。唐玄宗纳杨玉环为妃后,生活糜烂,不理朝政,朝廷上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中央朝政开始混乱。地方上,由于募兵制的实施、地方藩镇的建立,地方势力已对大唐中央构成了挑战。最终,暴发了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身兼三个藩镇职位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拉拢一些少数民族,起兵反唐,史称“安史之乱”。经历了盛唐时代,大唐强悍的军队是地方边防军,而中央军实际成了“花架子”,叛乱初期,大唐中央军大败,安禄山大兵所过之地,都投降于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攻占了洛阳,而急躁的唐玄宗竟杀了那些实施防守战略的能臣。同时,安禄山称帝,建国号燕。

    大唐军队节节败退,安禄山大兵攻入长安,而唐玄宗等人逃至四川。在马嵬,众将士兵谏,杨国忠等奸臣被杀,唐玄宗被迫杀杨贵妃。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在武灵登基,史称唐肃宗,唐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唐肃宗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能臣,大唐开始反攻。公元757年,河南节度副史张巡死守睢阳城,拖安禄山大兵十月之久,消耗了安禄山大量兵力,为唐军争取了宝贵时间,在睢阳城破前,郭子仪收复长安。随后战争形势出转机,唐军又收复了洛阳。

    公元757年,叛军内乱,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继位。唐军攻洛阳时,安庆绪败走邺城,其部下精锐被部将史思明收揽。史思明带军队假装投降唐朝。公元758年,唐朝集大兵六十万攻邺城的安庆绪,史思明再反叛唐朝,与安庆绪合兵对抗唐朝。唐朝大兵由各节度使组成,唐肃宗没有设立元帅,唐军无统一节度,最后邺城大战,唐军大败,唐朝元气大伤,随后,史思明杀安庆绪即位。公元761年叛军内讧,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乱,之后战争屡次失败。公元762年,唐肃宗死,唐代宗即位。

    回纥本是突厥一部,突厥在与大唐的交锋中落败,公元743年,在唐的支持下,回纥灭了突厥汗国,建立了回纥汗国,回纥汗国崛起塞北。回纥汗国初期,与唐朝关系很好,唐代宗即位后,唐朝借回纥汗国的军队来平定叛乱。公元763年,史朝义部下投降唐朝,史朝义自杀,安史之乱结束。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经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在唐肃宗与唐代宗上位时,宦官起了很大的帮助,所以安史之乱后,宦官在唐朝中央获得了大权,宦官掌握了禁军,以至后来新皇帝的继位,必须要有宦官的支持。在地方上,平叛的功臣、投降的叛臣都被唐朝封为节度使,这是唐朝快速结束战争的办法,但导致了地方藩镇最终割据。

    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形势下,唐王朝国力太减,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影响力大减,吐蕃、回纥、南诏等国不再臣服大唐,大唐疆域大大缩小。之后,唐朝经历了唐德宗、唐宪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时代,宫内禁军主要被宦官把持,每代皇帝继位都与宦官有关,但中唐这些皇帝整体还是比较出色的,比如唐宪宗、唐武宗能力比较强,在大唐“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形势下,这些皇帝仍然保持了大唐平稳。在制约宦官的过程中,皇帝支持大臣,最后大臣做大,出现“朋党之争”,而宦官专权并没有解决。到晚唐时期,唐朝皇帝面对的,是一个“宫内宦官说了算、朝中宰相说了算、地方各藩镇说了算”的局面,而这个奇怪的局面,竟在中唐时期持续了一百年。

    中唐时期唐王朝的问题,实际反映了中国王朝统治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央权力的稳定与地方权力的稳定到底应该怎么样维持。从西周分制,到秦、汉、唐的大一统,中国古代政权面临着一个死循环。

    分封制度的西周,各诸侯很容易做大,春秋战国局面就是这样出现的。秦朝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中央集权,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全国,皇帝权力巨大。中央集权下的政权,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皇帝管不了那么多事务,只能用其他人来帮忙,而这个人就是丞相。这种中央集权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当皇帝无能或皇位交接时,丞相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比如秦二世的继位,王莽的篡汉,杨坚的篡位北周,都是这个问题。所以相权的存在是对皇权的一种巨大威胁,不管这个职位是叫丞相、宰相、司徒、司马、尚书,实质上都是相权,这种对皇权的挑战就是对其王朝的威胁。而最容易取得相权的,就是“娘家人”,即外戚。“娘家人”与“婆家人”的区别,就是“婆家人”是同姓人,同姓人也是皇族,同姓男性皇族从血统上也可以做皇帝,所以他们可以有爵位,但不能掌握中央大权,因为他们在继承皇位上有一定的合法性,他们如果掌握中央大权对皇帝威胁太大啦。而“娘家人”,即外戚,成为了相权的最佳人选,因为他们掌权不像“婆家人”那样有“政治与道德的至高点”,古代中国大量的外戚专政就是这样形成的。

    那么皇帝要想解决相权问题,该怎么办呢?东汉时代有一个办法,就是重用宦官,因为宦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宦官是在宫中,他们可以直接与皇帝,还有皇后、太后(都是外戚势力)接触,宦官成为了那个时代能掌握“一手信息”的集团。在古代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下,掌握“一手信息”是掌握权力的最佳方法,所以宦官集团成为了皇帝“最顺手”的统治工具,这样宦官集团专权就产生了。但皇帝在平衡宦官权力与相权的博弈中,存在巨大困难,任何一方做大,都会威胁皇权,而宦官与宰相之间时刻进行权力斗争,使国家发展成为“次要问题”,王朝注定衰败。东汉的“宦官与外戚斗争”,中唐的“宦官与朋党之争”,就是这种问题的直接体现。在隋朝时,隋文帝的“三省六部制”,处理了相权问题,把一个权力巨大的宰相分解为多个宰相,加强了皇权,但随着科举的兴起,儒家官僚集团做为一个整体仍然起到了“相权作用”,党争出现。“宦祸与党争”,成为一个王朝最大的中央政治问题,这种问题是古代社会的特征,皇权只能通过宦官集团或官僚集团才能管理下层社会,这是皇权的一种无奈。

    而在中央与地方上,王朝仍然面对重大问题,而核心问题就是军队问题。军队大权到底应该归中央还是地方?在今天来说,是一定要归中央的,但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就存在一个问题。西周时期,天下军事力量,是“平分”在下面的,周国再强大的军队,也不可能比天下所以诸侯军队合起来强大,所以周王不存在被权臣篡位的可能,因篡位了也统治不了天下。而秦朝之后,中央集权建立了,权臣架空皇帝,假借皇帝意志就可以号令天下,比如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等人的密谋就可以统治天下,所以汉朝初期,刘邦大量分封刘姓诸侯,就是解决秦朝的这种问题。

    关于军队权力,到底应该“集中”还是“分封”,又有另一个大问题。军权统一归属皇帝,的确有助于消除军阀出现的可能,但古代社会信息不畅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大大降低。而军权“分封后”,将领与士兵可以很好相处,熟悉军队情况,将军也可以做到随机应变,军队战斗能力提高,但后果就是容易出现军阀割据。秦朝、隋朝就是军权集中,所以面对装备与管理落后的平民起义军,帝国军队战斗力出现大问题。而东汉后期为了解决黄巾起义,将军政权下放设立州牧,出现了三国时代前的地方割据,唐帝国的藩镇也正是由于为了管理庞大帝国而建立的,最后出现藩镇割据。所以军权到底是“集中”还是“下放”,一直是王朝的心病。

    中唐时期,这种“宦官管宫内、宰相管朝内、各藩镇管地方”的局面,最终被黄巢大起义所打破。

    公元875起,王仙芝领导平民起义,后来黄巢为首领,黄巢起义军开始动摇大唐帝国的统治。黄巢起义军席卷整个大唐帝国,唐帝国出兵平叛,众藩镇为了自身利益也攻击黄巢起义军。在黄巢起义军中,出现了厉害的人物,就是朱温,朱温在进攻唐朝的过程中越来越壮大,声势威震于起义军、唐禁军、各藩镇间,后来黄巢军内腐败,对朱温不利,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最后在唐禁军与各藩镇的镇压下,公元884年,黄巢起义被平定。

    经过黄巢起义,原来百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唐帝国中央实力大大被消弱,而各藩镇间的平衡也被打破,朱温、李克用、李茂贞等藩镇尤为强大。黄巢起义后,宦官把控的禁军实力损失很大,这样朝中官员开始与宦官对抗。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数年的斗争中,唐朝名存实亡,后来官僚集团将藩镇势力拉入斗争。公元901年藩镇朱温入朝支持宰相派,屠杀宦官集团,公元904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杀害唐昭宗,立唐哀帝。公元905年,制造了“白马驿之祸”,大量朝中官员被屠杀。公元907年,朱温杀掉唐哀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定都于开封,大唐帝国灭亡。

    后梁建后,本已实际割据的天下,开始公开分裂,中华大地进入混乱,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下一篇>

    —目录—


    【若想读《简单连贯的中国史》全部内容,请关注我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风云义_闽魏:唐德宗至宣宗,中间少了好几任皇帝
      • 风云义_闽魏:武后应该是废李旦登基吧,中宗被废应该在睿宗之前
        风云义_闽魏:@九班老狼没有啦, 我只是粗略看一下,我这人喜欢到处挑毛病,本身我也很喜欢中国古代史
        460c4d47e0f1:@风云义_6923 是旦,感谢您看得这样仔细😀

      本文标题:简单连贯的中国史(第9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qyi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