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楚国人,家住苦县历乡曲仁里乡,今安徽亳州涡阳县。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的职业,周天子国家图书馆馆长。
相传老子的妈妈在河边正洗着衣服,突然上游飘下来一个大李子。小姑娘正是口渴,于是就把李子给吃了。结果,她就怀孕了。没错,吃个李子也怀孕,也正因此老子的姓是李。
传说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而且特别聪明。家里花钱雇了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老师叫商容,但也完全hold不住老子,因为老子的问题太过超前,尽问些“天的外面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经常就把老师给问崩溃了。
就这样博学的老师被超神的学生问了三年,终于辞职不干了。
他和老子的家人说:这孩子问题太多没法教了,(问题太多的孩子和问题太多的孩子都没法教的啊…)我有一哥们在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当博士,你上他那去吧。
于是老子离开楚国到博士的身边学习,没多久就从图书馆管理员升了图书馆馆长。
公元前5l6年,也即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威胁,就向晋国求救。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力单薄,不足以对抗晋军,于是就与旧僚携带周王室典籍逃到楚国。老子因此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去史官一职。于是老子辞官后,隐居于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
这日,老子骑青牛在梁都附近闲逛,见着了阳子居。阳子居,魏国人,入周大学,闻老子渊博,曾拜老子为师。阳子居看见老子,慌忙从马上翻身而下,向老子施礼。老子问:“你近来忙于何事?”阳子居答道:“来这儿看看祖上住的地方,购置些房产,再装修一下,另外还招聘些仆人,制定一些家法。”老子说:“有一个栖身、吃饭的房子就够了,何必这么铺张呢?”
阳子居解释道:“先生您修身养性,坐则寂静,行则松弛,饮食清淡,卧则安宁,如果没有深宅独户,何以能如此呢?既然需要购置深宅独户,不招聘仆人,不准备家具,这深宅独户靠什么来维持呢?招聘仆人,准备家具,如果没有家规家法,又何以治之呢?”
老子笑,说:“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修身何需深宅。腹中饥饿就吃饭,身体困乏而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居家又何需众多的仆人呢?顺自然而无为,则精神安宁、身体健康,违背自然就会忙忙碌碌,最终会精神混乱而身体受损。”
阳子居自觉粗鄙浅陋,惭愧道:“弟子浅薄无知,多谢先生指教。”
二人于是结伴,欣然向东而往沛地。行至难水,两人乘船而渡,老子牵牛而先登,阳子居引马而后上,老子慈容笑貌,与同渡乘客谈笑,气氛融洽;阳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见到,给他让座,船主见到,忙端茶递毛巾。
难水过后,两人各自骑上坐骑,继续前行,老子感叹说:“刚才观你神态,昂首挺胸,傲视旁人,唯己独尊,狂妄自大,真不可教也。”阳子居面带愧色,谦恭答道:“这是弟子习惯成自然,我会改掉的。”
老子指点道:“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与人共事,如童仆一样谦虚谨慎;洁白无瑕,而似含垢藏污;德性丰厚,而似鄙俗平常,生父母之身,立于天地之间,世间的一切都以一视之。”阳子居大悟,自此为人行事变得谦恭有礼。
孔子问礼于老子后,转眼已经十七八年过去,而孔子已51岁了。孔子此时虽学识渊博,然仍自觉未学得大道,听说老子在宋国沛地隐居,就带着弟子再次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子来访,就在正房中接待了他。老子说:“一别十多载,听说你已经成为北方的大贤。此次光临寒舍,有何指教?”孔子双手作揖,拜道:“弟子不才,虽学习勤勉,但只是空游历十多年,至今未入大道之门。故特地前来求教。”老子回答道:“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从自然而自生自灭,皆随自然而停止或者前进。知其不同,只是知其皮毛;知其皆同,才是知道其根本。舍弃不同的而观察其相同的地方,就可以游心于万物之初了。万物之初,混沌而统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子再问:“观其相同之处,有何乐趣呢?”老子回答道:“观其同,则万物一视同仁。物我为一,是非没有区别。所以可把生死视为昼夜,祸与福相同,吉与凶相等,无贵贱之分,无荣辱之别,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样何处不是乐趣呢?”
孔子闻言,觉得自己变成喜鹊,飞上枝头;觉得自己变为鱼,游于江湖:觉得自己变为蜜蜂,采蜜花丛;觉得自已又变为人,求道于老子。孔子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造我为喜鹊则顺喜鹊的自然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但是顺着自然本性变化却是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是顺着大道而行;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这是符合大道的。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说完,孔子起身向老子告别。
公元前485年,老子准备西游秦国。老子祖籍在楚国,那他为什么要到秦国游历呢?有关资料记载,老子曾去过秦国,不过游历时间短暂,而此次去秦国绝非一时冲动。当时的秦国方圆千里,称霸西戎,相比晋、齐、楚等诸大国,社会长期安定,国家无战事;其民风淳朴,豪爽热情。另外,在秦地古风犹存,又有许多古代的传说遗存。于是,老子就骑一青牛,缓缓向西进发。
秦国,就在眼前。不过,老子行至函谷关时,被令尹喜拦下。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传说他曾在老子来函谷关前一晚,见到一团紫气自东方而来。令尹喜知道老子学识深厚,于是要求老子写一本书,作为放老子出关条件。
老子没辙,就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结晶,其书言辞精炼、博大精深,全文约五千字,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道德经》谈宇宙人生,阐述了老子的社会政治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重点阐释了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被后世评价为中国哲学的基础之作。
老子于函谷关著书后,传说令尹喜辞了官,追随老子而去。他们在秦国各地游历,最后终老秦国。今天户县的楼观台还保留着老子和令尹喜的墓。还有一种说法: 老子当年出关去到了印度,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
有人认为,《道德经》的作者之所以被称为“老子”,大概首先是因为他年老长寿。孔子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古传彭祖寿高八百,老子又活多少岁呢?司马迁在《史记》中猜测:“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因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道德经》是老子思想的集大成,是后世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老子的理想国度是“小国寡民”,他在《道德经》第十八章中讲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不远徙。虽有舟与,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实际上,这里老子所描述的国家,在现实中不存在的,因为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暴力之上的政治组织,而是一个拥有文明却没有文明之害的民众生活共同体。
有趣的是,老子函谷关著书中“紫气东来”的典故和他所骑的青牛都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因子。帝王之家将“紫气”当作吉祥、祥瑞,老百姓之家也把“紫气”当作吉祥的象征,于是把“紫气东来”这些字被写在大门上。青牛后来成了神仙道士的坐骑。再后来,“青牛”成了老子的代名词,在一些诗词歌赋里,老子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等。
汉朝有个人叫张道陵,他创立了天师道并演化成为今天的道教。也正是他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将《道德经》当作道教的经典。
《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三指的是三清,也就是三个神仙,他们是道教里最高的神明。除了尊号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成仙后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那就是太上老君。
老子名句(必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老子《道德经》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道德经》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无为则无心,无心则无欲,无欲则无求。
——老子《道德经》
天下唯有不争而莫与之能争也。——老子《道德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