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推文中看到有人推荐了《写出我心》这本书。
看到书的副标题是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很合我的胃口。
百度查询到在30年前,《写出我心》一经出版,就立刻登上畅销榜,成为北美教授写作及写作治疗的人必读、必引述的经典,占据同类书籍的顶端,被列入美国高中读本,影响深远。
我无比期待的当即在藏书馆app中下载了此书,开始阅读。
娜塔莉在书一开始的引言中写道:“写《写出我心》的时候,其实我当时已经有了10年的禅修冥想经验,其中有六年拜师日本著名的禅师。我们的心念来源何处?记忆、想法,甚至一个最简单的单词“the”,来源于何处?禅修冥想和写作训练是有通性的,我们越是觉知自己的心念,就越能在写作中寻得心安。”
这不是与我最近重拾写作的原因不谋而合吗?
在书中,作者将写作和修行结合,分享在写作中找到的驯服自己和释放心灵的方法。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题材?如何应对逃避和拖延?如何突破瓶颈?……指导读者通过写作全面探讨自己的生命,重新注视生命的细节。
读完整本书后,我觉得遇到这本书,真是奇妙的缘分。
在整个看书的过程中,每一个章节我几乎都是读完,再重读,之后才继续下一个章节。而且好的句子我都复制粘贴到我的手机笔记本里,准备过一段时间再重读。
阅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收获就是:
无论你身在何处,经历了什么,生活的如何,扮演什么生活角色,统统都不重要,只要你有一颗愿意写作的心,那就一直写下去。
你可以写早上起床时记得的昨晚的梦,起床后烤面包的颜色、味道,写中午见到的人,她的发色,聊天的内容,餐厅侍者的态度,下午散步时感受到的风,不知所以的游思,晚饭的菜单,花费的钱数,入眠时的意淫或是与共枕人的体验···这些,统统可以写下来。
“因为写作不为其他,写作是一条小径,让我们得以在小径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当你可以用笔和自己的心触碰,你才会发现一个大写的自己,一种真正的自由。”
这是我最近在敲字中最大的感受,即在真实的写作中,认识真实的自己,直面真实的自己,接受并成为自己。
长久以来自卑感如影随形,所以即便是内心渴望写作,却在得不到任何肯定的惶恐中,迟迟不肯动笔,或是写下数语就停下来。
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太想成为别人眼中应该的自己,所以慢慢的失去了活着的快乐感。
直到看到这本书,才明白,我写字,本不是为取悦任何人,仅仅是自己当时心念的记录,以便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轻装上阵,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
当我明确了这一点,我发现写字不再让我痛苦,我终于可以享受其中。
并且在写字时,达到 作者所说的在禅修中达到的境界——空。心无杂念,放空自己,只是沉浸在文字的梳理中。
写字时,情绪还是会随着文字内容起伏,可这样的起伏是清醒的,跳脱出本来的生活,像第三方般,用审视的角度去反观一切。
流泪也罢,幸福感爆棚也罢,都全部倾泻出来,然后用包容的态度接受,最后回到平静里。
以前,总是怕自己不是可以成为作家的材料,没有任何写作天赋。
可是娜塔莉说:“我觉得天赋就像地下水——你要用自己的努力先挖一口井,它才会喷发出来,所谓“才思泉涌”。”
而且我非常喜欢文中“写作人”这个词。
“作家”太高,太大。所以一旦动笔,这个远大的目标就压的我喘不过气来,现在我却不会再有这种压力感。
我的经历也许对于其他人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她们真实的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并且记忆深刻,那为什么要管别人怎么看待这些哪,终究是别人。
世间的人皆是孤独的,只有自己可以一直陪着自己走下去。
如果迷失了自己,吃别人认为的美食,看别人认为的美景,争取过上别人认为的成功生活,那和南宋萧德藻笔下《吴五百》中那个被和尚调换了囚衣,剃了头的吴地差役又有何分别,只是感叹一句:“狂髠故在此,独失我耳!”但是一生已经在自我迷失中消磨殆尽。
娜塔莉说:“这本书的写作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能量,因为我第一次可以,也必须去写我所想、写我所见、写我所感。”
对于我而言,一样。在每一次真实的书写中,我感到源源不断的力量从心底生发出来,我清楚的感受到生活给予我的力量,我还活着。
数年之后,我希望我也能这样说:“我对自己其他方面的毅力都没有特别的自信,唯独在写作这件事上,我有足够的自信——因为在写作这件事上有足够的意志力。写作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这么多年100%投入的写作训练,帮助我建立了自信。”
写下去,一直写下去。
没有畏惧的一直写下去。
写下去,一直写下去。注:娜塔莉·戈德堡:美国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的,至今已出版作品14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