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现在的中文是用汉语形式表现的拉丁文。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
要锤炼流畅的现代文,也许能在英文的写作中发掘一些更加纯正的思绪,更加纯正的风格或思维方式。
这些直接而近距离的接触英文原文的写作,摒弃了后加工中的误导和个人风格的掺杂,将会使我们更能领悟到语言的纯粹和对思维方式及呈现方式的理解。
好比来到大海的最深层。喧嚣沉迹,却让我们能够更加理解海洋。
《英国散文的流变》研究了所有不属于韵文的英文作品,从16世纪莫尔的史书开始到20世纪下半叶的口述历史,对各型的英文散文进行了梳理。
著者王佐良教授认为翻译应该忠实原文,顺译直译——“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在教授笔下,沿着英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河流,引领我们进行一场英国散文的欣赏和体验的旅行。
现在让我们进入殿堂,沐浴在这些光辉中吧。

全书九章,以时间为序。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论:莫尔的历史著作和风格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
第三章 复辟时期与十八世纪上半
第四章 十八世纪后半
第五章 浪漫主义时期
第六章 十九世纪
第七章 二十世纪(上)
第八章 二十世纪(下)
第九章 结束语:几点归纳
参考书目举要
索引
第一章 引论:莫尔的历史著作和风格
一般说来,散文的起始迟于韵文。
散文是用来讲道理、记事、翻译宗教及其他经典等等的,是书面的,要等书面文字形成一个体系才能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是文明的产物。
英国散文的特殊情况在于,很多著作是用拉丁文书写的,因为拉丁文是欧洲知识分子共有的文字,便于交流思想和学术,建立全欧的声誉。
事情的另一面,却是每个时期都有人坚持用本土语言写作。
在这些有志之士当中,第一个重要的是九世纪的阿尔弗雷特国王。
伦敦大学英国文学教授钱伯斯,把由阿尔弗雷特开始的英国散文传统,从九世纪延伸到十六世纪,并指出其中的关键人物是莫尔。
汤玛斯·莫尔(1478-1535,57)是英国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其名著《乌托邦》(1516)是用拉丁文写的,但是他也用英文写了《理查三世史》(1543,1557)。
认为莫尔:
莫尔是发展出一种有力的散文的第一个英国人,这种散文,适合他的时代的一切用途:
用雄辩力量,有戏剧性,多样化。
当时英国最需要的是一种能把当代世界用生动、有戏剧性的叙述问题记录下来的散文风格。莫尔提供了这样的风格。
以下节选《理查三世史》


认为,他很好的完成了叙述任务,但又非纯客观的叙述,而是含有评论以至讽刺的。
细节的生动和戏剧性是另一特色。读者很难忘记琪恩·肖厄游街的情景。
文章的组织也见匠心,先写这个女人在先王死后的遭遇开始,继而叙述她的背景和如何成为先王的情妇,如何与一般得宠的情妇不同。不用借势欺人,而是常以助人为乐,并且着力写他的美,通过今昔对比而更显其美,最后则作者出来发表了一番议论,表示他写的虽是一个女人,用意却在烘托理查三世的阴险狡诈,并未离开主题。
换言之,这里有历史,也有史论,两者都不浅薄而有深度——用美人的荣枯红人们对待善恶的态度相提并论,涉及人事的沧桑和人情冷暖,这一切构成了文章的生成机理,是经得起一再重读的。
“一种能把当代世界用生动有戏剧性的叙述文记录下来的散文风格”。
从近代英文角度讲,站在平易散文传统这条长线的起点的,就是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
经过这样的后顾和前瞻,我们可以进而审视了是英国散文发展史几个重要阶段了。
注:
50年代,牛津学者路易斯在其著作中对莫尔散文的评价:
缺点是句子太长,形容词太多,以及“几乎完全缺乏节奏上的变化”,
他的长处,特别是善于描绘人物。“琪恩·肖厄的写照,是作者结合明晰和严肃的一个美好例子”
║描写人,从他最糟糕的处境开始写║

第二章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为14世纪到16世纪,彼时中国处于明朝初期到清朝初期。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学术思想大解放。
散文作品丰富多彩。风格上千姿百态,内容上,无所不有。
同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翻译运动,锤炼了语言。
以下是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成就。
两种风格的争论:科学家的介入
英文《圣经》的文学成就
培根的《随笔》:小作品大作用
巴洛克和其他风格
政治斗争的武器
1 两种风格的争论:科学家的介入
同样是古典风格模式,西塞罗式讲究修辞术,用大量的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手段铺陈一事,句子长、丰满,音调铿锵。“追求词语过于内容”(培根)
黎里《尤弗伊斯》更甚。创造了类似中文骈文的“尤弗伊体”。
另一派比如培根推崇色尼家风格。着重论点的鲜明与表达的有力,句子短,不求堂皇的韵律,而接近口语的节奏。“尊重内容而不是词语。”(勃顿)
色尼加风格的毛病是有时太突兀,散漫,靠许多连接词松散的穿成一片。
这是科学家们提出:把事情说清楚,而不问什么风格不风格的。1667年斯波拉特在《皇家学会史》里记载:

2 英文《圣经》的文学成就
《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组成。
《旧约》主要是希伯来人最早的传说,历史先知的言行格言,哲理书等等。《旧约》的记载雄迈瑰丽,更富文学情调。
《新约》讲的主要是耶稣的生平和言行。新约的文字采取了朴素的风格,更多宗教色彩。
英文《圣经》对英国的语言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无数的英文作家提供了题材、无数作家模仿淳朴的“圣经体”、无数说法典故比喻,至今是核心英语,最令外国人所不注意的是——他的散文节奏融入每个基督教徒的意识之中。
以下是有名的“登山训众”:

3 培根的《随笔》:小作品大作用
培根是大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的始祖,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他是第一个把法国蒙田创立的随笔这一文学形式移植到英国的人,后来变成了英国散文中最令人爱读的品种之一。
他自己所做也确实出色,篇幅很短,而充满深刻的见解,表达方式力求扼要而又周到。
文章紧凑,脉络清晰,步骤分明。
不妨一读。以下是培根的《谈读书》中的一个长段:

皇家学会的科学家们,从培根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实验主义的哲学和所罗门宫的科学院蓝图,还有“一切尽量接近数学般的清楚”的风格范例。
3 巴洛克和其他风格
巴洛克风格,繁复华美,甚至带点神秘色彩。文章如富丽的锦缎。代表作汤玛斯·勃朗《医生的宗教》《瓮葬》
此外,还有一些17世纪的特殊品种。
其一是人物或性格特写。如韦伯斯特《挤奶女》
另一种是教士的布道文。多恩“玄学派诗”,他的布道文也是传世之作,形象新奇,雄辩滔滔:

又有一种书叫闲谈录。约翰·赛尔顿写过一本。他所写的《不幸的旅人》用民间的语言写漫游城市的见闻,是英国第一部流浪汉小说。
沃尔顿《垂钓全书》用的是对话题写的,随便亲切。他有一句名言“使节是一个派往国外,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扯谎的好人。”
5 政治斗争的武器
武器式的散文出现在40年代,各有风格。
大致说来,可分为上、中、下三格。
上格如弥尔顿《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以雄迈的散文风格著称。调子高,行,文字庄严,句子结构繁复,是高度拉丁化的风格。主题说话人的身份场格,三者都要求高昂庄严的语言风格。
中格的代表者是汤玛斯·霍布斯。文章写得清楚,逻辑性强,句子安排得井然有序,但霍布斯的笔锋也常带情感。
下格是“平等派”、“掘地派”的群众领袖的讲演和政论小册子,没有修辞术,没有闲适情调,只有呼声和骂声。
世纪中叶的回顾与展望
人皆称道英国18世纪散文,然而如果没有17世纪的锻炼和实验,就不会有以后的局面。
17世纪的散文为将来的变化准备了条件。
等这些变化逐一实现的时候,英国散文也从文艺复兴的黄昏,进入了启明主义的黎明。

第三章 复辟时期与18世纪上半
1660-18世纪上半,在中国是顺治17年-乾隆15年(康熙元年1662-康熙六十一年1722)。
1660年,英国革命政权崩溃,国王查理二世有法回国复位,但是政权掌握在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组成的新的国会手中,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这一新的政治格局稳定下来,文艺上也出现了一个以新古典主义为标志的新的局面。
以散文而论,经过了文艺复兴时期一百多年的多方运用,说理文与抒情文两大类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了17世纪中叶,在风格上逐渐趋向平易。
德莱顿和班扬
报刊文学的兴起
笛福的现代性
鲁宾逊的世界意义
摩尔:现实主义的力量
叙事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人物斯威夫特
在朝派德莱顿散文写得平易,亲切,口语化。著有文论《论戏剧诗》。
在野派散文作家班扬《天路历程》,用一元的形式叙述虔诚的基督徒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的经历。
18世纪写实小说的兴起,它的创始人是班扬和笛福,都是不服国教者。
报刊文学的兴起
18世纪散文另一方面的发展,见于报刊文章,它们也力求平易,但又要在平易中见文雅。
主持《旁观者》报的爱迪生在确定报刊文学的作用,格调和写法上起了特殊作用。
刊物本身的格调是高的,在写法上也下功夫,用艾狄生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教育有趣,消遣有用”,“用才智活跃道德,用道德陶冶才智”,他还有一句名言,说明自己办刊物的用意。

笛福的现代性
报刊文学中最活跃的人物不是艾狄生,也不是与她合作办报的斯蒂尔,而是笛福。
笛福最后成为英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他曾长期从事报刊工作,写了长短各类文章500多篇。这些文章的特点是:
1.为不服从国教的商人小市民说话。
2.观察敏锐注意细节,能把所见所闻准确生动的记录下来,同时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根据船门和前人记载,构思某些未曾亲历的事件。
3.会说故事,能够绘影绘声,娓娓动听。
4.文字平易,句子短,口语化速度快。
于各方面表现出惊人的现代性。
他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罗克珊娜》《摩尔·弗兰德斯》等。
鲁宾逊的世界意义
一种描绘近代社会中某个关键人物的文学形式破土而出,显示了它的生气和魅力。
摩尔:现实主义的力量
现实小说需要一种新的务实而又有伸缩性的散文,笛福所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散文。
叙事散文的进一步发展
理查荪,树立了英国的“书信体小说”,著作《克莱丽莎》,长于心理分析,使所写人物性格深化;
费尔丁,《汤姆·琼斯》,善写广阔的生活,画景巧于运用讽刺。
莫利特,以写海员生活见长。
斯登恩,;《屈里斯塔·先迪》
关键人物斯威夫特
斯威夫特是《格列弗游记》的作者,出版比鲁滨逊漂流记晚七年。
这部书是游记,神话,寓言,理想国的蓝图,又是试验性小说。可以促使我们在几个层次上思考。

第四章 18世纪后半
文明化的进程
文学商品化:独立作家的出现和文论的社会作用
散文样式的繁多
吉朋的罗马史
鲍斯威尔的传记艺术
约翰逊的人格与风格
一个归纳,一点透视
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文明化的进程
英国散们在1750年左右,确立了平易与优雅为其主要格调。两者合起来就是一种文明格调。是整个社会日渐文明化的一种表现。
英国18世纪的典型散文是低调的,娓娓动听的,即使思想上剑拔弩张,也掩盖在合理委婉的文字之下。
这文明是一种全欧洲的品质。他们聚集咖啡店和俱乐部,谈吐更接近人生世务。
文化商品化:独立作家的出现和文论的社会作用
约翰逊等人的文学生涯还标志着独立作家的出现。
文论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独特的重要地位,形成了英国文论的独特传统。
锐早一点的特莱顿,世纪初的艾狄生,蒲柏,斯威夫特,约翰逊都是这样的左右文坛的人物。
散文样式的繁多
除了期刊文章和文论之外,这一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散文。
1随意体裁。日记书信。
2各类理论性写作。休谟与巴克莱,亚当·斯密。
3自传传记历史。吉鹏。鲍威尔,约翰逊是三个主要人物。
吉朋的罗马史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吉鹏的杰作,也是英国和欧洲史学界,文学界至今赞颂的不朽巨制。
鲍斯威尔的传记艺术
英文中最完美的传记《约翰逊传》主要不靠传记作者的叙述,而靠传记主人公本人的谈话,书信笔记等等来表达一切,其作者是鲍斯威尔。
约翰逊的人格与风格
约翰逊本人也是写传记的能手,只不过这是另一类的传记及诗人评传,虽然涉及生活轶事,却以品评作品为主。
《英国诗人传》所评的诗人共52位,包括米尔顿,克莱顿,考博等人。
这是一本经典之作,文学传记与文学批评的结合,从未达到如此完美的地步。
英国散文发展到约翰逊的对仗句,圆周句是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等到浪漫主义来临,新思想,新感情的狂潮,也将冲开这个风格模式。
第五章,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最后十年)
到了世纪的最后十年,文风变了,随着在诗歌上出现了浪漫主义,散文也在变。
进入19世纪,昔日人们赞美的约翰逊和吉鹏,现在成了攻击的目标。
论战的武器
在这期间法国革命爆发,散文成为论战的武器。
汤姆·潘恩著有《人的权利》,其写作目的正是要使“几乎无阅读能力的人也能看懂”,因而文章要写的“像字母那样简单明了”。
威廉·科贝特是另一位长于论战的散文家。写得平易,有力。现在常常为人诵读的是《骑马乡行记》。
这部游记与其说是山水画,不如说是流民图。夹叙夹议,一气呵成。
浪漫派散文诸家
这一时期有几个重要作家。
首先是查理士·兰姆。《伊利亚随笔》,《莎士比亚故事》建立了其世界性的文学声誉。
第二个是威廉·海什力特。兰姆的好友。他主张平易风格。
作为评论家,他的文论重要性超过毛姆。他的文论并无系统理论,注意的是作品是否把真实感情写得酣畅痛快着中的是想象力,喜欢进行比较。
诗人的散文
这一时期还有两类散文需要一谈,其一是诗人的散文。
布莱克的严峻,拜伦的无所忌惮,济慈的敏锐与透彻——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新精神。
小说家的散文
另一类是小说家的散文。
这一时期的两大小说家司各特和简·奥斯丁,都在小说艺术上有重大建树,然文章风格迥然不同。
在《十字军故事》中,司各特所用的文字相应的略早于他的时代的书面体,句子整齐繁复,词汇是正式的,连对话都不是随常口语。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文字也整齐,特别在叙述部分,保留了18世纪散文的文雅。
但在书的最后却起了变化,并得斩钉截铁的直来直往了。
散文在小说中的运用,扩大了它的活动范围。
英国散文从总体上讲,是生气盎然的开始。

第六章 十九世纪
历史想象力的发挥
说理散文的各种表现
纽曼的信仰危机
密尔的自由观
科学家的文章
美学家的忧患感
文论和文论的背后
小说散文的厚实与灵气
世纪末的变化
嘉庆(1795-1823),道光(1823-1850),咸丰(1850-1861),同治(1861——1874)、光绪(1874-1908)
让我们看看,在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时期,英国散文的变化。
19世纪
19世纪散文的特点是:“丰富。”
多的是一类说理性、辩论式的期刊文章。用“中间性”的风格写主要在于说清问题。
十八世纪散文中相当普遍的艾狄生风格——文雅而不炫耀,亲切而不低俗的风格——不再占据主导地位。
而班扬、笛福式的平易风格,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缺乏强有力的推进者。
要等到这时期末,局面才会有变化。
历史想象力的发挥
历史著作中写得最出色的卡莱尔和麦考莱。
汤玛斯·卡莱尔《英雄与英雄崇拜》,《过去与现在》
汤玛斯·白并顿·麦考莱《英国史》五卷
说理散文的各种表现
这是一个期刊大量增加的时期,一个外国观察者称之为“欧洲最强大的文学机器”。
英国散文把它的说理和辩论作用提到了第一位。
卡莱尔,《宪章运动》,“英国情况”
纽曼的信仰危机
中心人物“约翰·亨利·纽曼”,放弃英国国教,皈依罗马天主教, 最后成为红衣主教。
《辩生平》是一本思想自传,一本精神生活的记录,写得细致而又确实。
《一所大学的设想》,作者曾作为柏林大学校长。他的大学教育目标是造就博雅之士,而不是训练专门人才。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候,纽曼不顾举世滔滔,提出了一个合乎英国传统而又有新建的看法,留下了许多东西让后世的有心人去思考。
密尔的自由观
当时的政治经济学家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认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就是是与非的衡量标准”,而所谓快乐,就是肉体能感觉出来的痛苦与愉快。
哲学家密尔1826年摆脱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提出两大结论:一个是求快乐的人,不能以一己的快乐为直接目的,必须先“关注别人的快乐和人类的改进”;
另外一个是要“把个人的内在修养放在人类健全发展的首要需求之中”,而不能只看重外联环境的理顺。
密尔关心人类快乐的众多问题。其一是自由,另一是妇女解放。
《论自由》1859年出版,是英文中资本主义思想的基本论著之一。中文译名(严复译)《群己权界论》。
书中论述自由的重要性,不仅从个人着眼,还为一个民族的将来设想。
其中警句:
一个国家为了手中能有驯服工具,而是人民个个变成矮子,即使是为了友谊的目的,也会发现,靠了小人不能成就大事。
在《论自由》中,密尔对十九世纪中叶西欧和英国社会中的“一律化”趋势的危险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中译部分如下:



密尔代表了19世纪英国思想界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家的文章
达尔文代表了英国思想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思想。
《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是影响最大的科学文章。
全书上天入地,回顾世界的过去,展望人类的将来,从中可以看到19世纪自然科学的广阔无边的探索,而又处处务实的精神。
美学家的忧患感
约翰·罗斯金是美学家。他是写美文的能手,其文字犹如画师用颜色描绘过山警民警接警,特别是建筑,不仅端出一副副画图,而写文章,讲究节奏,追求音乐效果。
在谈到石砌建筑外部的花饰时,他说:
I believe the right question to ask, respecting all ornament, is simply this: was it done with enjoyment——was the carver happy when he was about it?
我认为对于一切花饰该问的正确问题很简单,那就是:彪将在克他的时候感到愉快么?那时候她快乐么?
——《建筑的七盏灯》
这一说法被他的弟子莫里斯发展成为关于艺术的有名定义:艺术乃劳动中愉快的表现。
在欣赏美的同时,罗斯基发现了工业化的英国出现了各种问题,比如唯利是图,因此而产生的污染等等,这使他转而关注人,关注经济问题。而成为一个经济学家。
罗斯金的油画感,其实也是卡莱尔的忧患感。
而他关于艺术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则影响了一批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作者,前有莫里斯,后有萧伯纳。
文论和文论的背后
众多期刊是发表文论的园地。
世纪中叶出现了许多重要文论家连历史学家卡莱尔、麦考莱,经济学家贝杰特等都写了出色的文论,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安诺德。
安诺德的文章涉及文学内部和外部的问题。
文学内部他发现英国没有确立文学批评的地位,影响创作,而且使社会缺少一种文明的智慧力量。
文学外部问题,主要是对英国中产阶级的市侩气的谴责,继续了卡莱尔等人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攻击。
不仅如此,还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安诺德的散文风格特点之一,就是善于在关键地方提出醒目的概括性口号。他说:
Culture, the acquainting ourselves with the best that has been known and said in the world, and thus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 spirit.
文化一级熟悉,世界上曾经知道和说过的最好的东西,即人类精神的历史。
——《文学与教条》
至于文化包含什么?《文化与混乱》中说,它有两大成分:希伯莱成分和希腊成分。
前者给人以宗教的慰及后者给人以智慧的启发,前者甜蜜,后者光明,合起来就是“甜蜜与光明”。
安诺德说:诗歌是人生的批评,这是以诗的真和美的法则为条件形成的批评。
安诺德的思想虽不深刻,但是他关注的中心问题:文学崇高的社会使命和诗歌的教化作用,引起了20世纪几个重要文学理论家的共鸣。
小说散文的厚实与灵气
小说中的语言各式各样:萨克雷的带着嘲讽的文雅,盖茨克尔夫人的朴素,狄斯累利的华丽俏皮,金斯莱的刚健,乔治·艾略特的敏锐和深刻,勃朗特姐妹看似板重,实则强烈有力。
持续力比较长,作品惊人的丰富(而且每一本都经得起细读)的是狄更斯。
狄更斯是最有英国气派的小说家,而他的世界影响至今不灭。
中国学者林纾非常推崇他。认为上等人有红楼梦,下等人有狄更斯。尤其推崇《大卫科波菲尔》。
从散文的运用来看,狄更斯的作品中有最具体的写实,同时又有最奇幻的气氛烘托。
同莎士比亚一样,他是最通俗的作家,又是在根本意义上最懂艺术的大师。
世纪末的变化
在通常被称为散文文体的各类文章里,重要的仍是首先要把该说的内容说清楚。
这是英国散文的缺点,确实不小。为了显示派头,他们显得累赘,板重要点不显,缺乏层次。
在最后一段时间,已经有迹象表明,作家在另辟蹊径。
其一是美文。其领袖人物,华尔特·培特用美文谈艺术,还用每晚讨论文艺和哲学。
“To burn always with this hard, gemlike flame, to maintain this ecstasy, is success in life”
“永远用这种硬朗的宝石般的火焰燃烧,保持这种狂喜,就是人生的成功。”
——《文艺复兴历史研究》
这就是他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结论,人因为一纵而逝的当前的感官刺激而活,要紧的是亲身的体验。
“不是经验之果,而是经验本身”。
这个哲学影响了许多人,包括王尔德。
但美纹雕琢过甚,太不自然,不能利索的干散们该干的草根子工作,例如传达信息。
培德的途径并不能把英国散文引出困境。
因而另一种努力,想要归真返朴,回到平易,主要是莫里斯。
《约翰·波尔之梦》、《乌有乡消息》
路易斯·卡洛尔,《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镜子奇观》
萨缪尔·伯特勒,《艾莱昂》
说到萧伯纳,我们也就到了19世纪英国散文纵览的终点了。20世纪的散文进入一个更加丰富而多变的时期。

第七章 二十世纪(上)
萧伯纳的散文特点
作为散文家的罗素
布鲁姆斯伯里街上的高层知识圈
世界大战:现实主义
光绪执政到1908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