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长?大抵是打破那个在茧壳里的自己或是走出舒适区,也许是在往前的道路上慢慢靠近心中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成长在百度百科定义为迈向成熟阶段或长到成熟阶段,可是什么又是成熟阶段?每个人的成熟阶段是不一样的,成熟是能跳出之前的那个自己去冷静看待事情,对很多事情保持理性。成长也好,成熟也好,其本质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获得经验的过程。
成长过程中,提前知道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去实践能避免走很多弯路,但人本就是拥有一种惰性,舒适区待久了,怎么会因为抖音看几个励志说,知乎收藏几个回答,bilibili刷几个视频就能够改变的,背后是你真的认识到你当下状态不是你想要的,发自内心的想要改变并付诸行动。
以下的三个理虽然简单,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即使意识到了也选择“摆烂”或者“躺平”,希望你能够实践并且坚持到底。
1.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自己才能创造自己的未来。
我们当下的现状是自己选择所产生的结果,对当下的不满意导致我们想要改变,成为心里那个理想的那个自己。但如果仅靠外部力量,而自己缺乏内在驱动力,那么这件事情注定坚持不了多久。
例如:上学的时候,看见每个人都在学习,你肯定会有紧迫感,于是也开始学习,学了一个星期后,发现自己学了挺长时间的,然后刷刷手机,看看视频,喝口水,挺晚了,明天再学吧,一天又一天,考完试得到一个不好的结果,还对自己合理化,为什么那么努力,还是没有效果?
后来工作的时候,想着要多培养一些能力,买来一堆书籍和视频,有学习沟通的,学习管理的,学习英语的……可大部分坚持三天或者一个星期左右,就抛到一边,没到想起时,告诉自己工作太累了,下次再说吧!一段时间后,觉得自己什么能力没有增长,反过来还抱怨书籍和课程不好。
究其根本,自己没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要改变,或者说没有一个可清晰化的路径到达自己的目标。我想考高分,我想升职,我想要赚钱……但你为什么想要考高分,考多少分对你而言是高分,以怎样的路径能够到达高分,你想要赚钱,你赚钱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你是否去寻找过你赚钱的路径!
如果只是有一个“我想”,而没有想过你为什么想要这样,你怎样去达到这样,你现在有没有开始,那么永远只是一个愿景而不可能成为现实。有没有一个时刻你发现自己为了得到某个东西想要拼尽全力,为了一件想要做成的事情奋不顾身,为了离喜欢的人更近而改变……不论是那种,恭喜你,找到自己内在驱动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行动。
林语堂曾言:“要改变现在,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先得改变看待世界的观点 ”放下你曾经想要靠外界改变的念头,想想怎样改变自己,只有你自己才能够创造你的未来。
2.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努力。
记得书《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好》有这么一段话:
问: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那个更重要?为什么?
答:两个都一样重要,为什么?对于现在缺结果的人来说,结果很重要;对于现在不缺结果的人来说,过程很重要。试问,他现在是需要什么?是缺结果?还是缺过程?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可是现实往往是当你成功后,才会有人去看到你的过程。你也许想自己不需要别人看到,自己知道就好,但从远古进化到现在的我们需要认同感,别再说你不在意结果,总有一些事情会让你在意。
我对以结果为导向的并非是过程不重要,而是在做一件事情前要设想这件事情结果是怎样,思考结果是好的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失败会让自己失去什么。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要考研,那么考研成功会给我带来什么,失败我会失去什么,权衡利弊。一定不要盲目的努力,今天学点这个,明天学点那个,后面发现花了那么多时间,什么自己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样是比较精通的,因此,在努力之前,告诉自己,我做这件事情要获得怎样的结果,而不是在不知后果的前提下盲目花费过多时间,时间和注意力都是很宝贵的,越到后来试错的成本就会越高。(当然,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不可预测的,但以结果为导向的思考方式能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3.成功最快的途径是持续学习。
哲学家Eric Hoffer这样说:“学习者将会继承地球,而有学问的人将会优雅地住进一个不再存在的世界。”
在古时候,基本只有有钱人家才能够卖得起书籍,但现在世界信息更新速度极快,获取知识的成本极低,不用花钱,你可以在微信读书看名家大作与优秀思想交流,你可以在抖音学习英语口语,你可以找到自己的爱好去bilibili找牛人视频学习……比起自己盲目摸索,这样能过减少试错成本。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想要快速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这个领域厉害的人,跟着他学,但我们一般很少能够直接接触,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书。”不会PPT,网上一堆书籍课程可以学习,不会阅读,网上搜索,一堆人告诉你怎样去阅读,不会思考,找关于思考的书籍去学习……最快成长的办法从模仿开始,在模仿中慢慢加入自己的思考。
最后,无论什么时候开始,最让人欣喜的是你现在开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