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游于农山,子路、子贡、颜渊陪侍,他命弟子们“于斯致思”谈论志向,遂以“致思”名篇。这段“农山言志”,从一个人的言谈表述之中,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和志向。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自然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颜回愿意得明王圣主相辅,教化人伦,使之君主仁爱,大臣敬谦,父慈子孝。朋友有信,用礼乐导化民众,和谐相处,陶冶心智和情怀,既不用修城郭,也不用越过沟池去打仗,剑戟都作为农器去种地,牛马放羊在多草的湖泽之处,妻子没有思念离家丈夫的痛苦,没有为其生死担忧的牵肠挂肚,千年没有战斗之患。
孔子好像是非常重视关于志向的话题,他总结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活,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志,就是心之所至,就是动心起念。一个人的心要到哪里去呢?动心起念最重要。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出发点,立足点,也是目的地。佛家讲求“善护念”说的是同一道理。
王阳明作为一个比喻,认为立志就如同农民栽种庄稼下种一样,是培植根基的功夫,没有根基,也就没有花叶果实的收获,没种下种子,即使有再多的努力,任凭怎样的辛苦劳作,施肥浇水,也不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反过来讲,一个人一旦立下志向,在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组织种子的生长。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天理就是道,就是孔子讲的“志于道”,天理在于心,不忘于此,时时扩充,自然凝聚力量,美大神圣,心想事成。
有了出发点,立足点,知道目的地,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其他的事情就可以进一步来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