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女人心海底针」来形容女人的心思难以捉摸,其实孩子的心思更难捉摸,因为他们可能不太会用言语准确地描述他们内心需要什么,他们往往会通过行为和情绪表达出来。
他们的世界就像是一座冰山,如果只对他们的外在行为和情绪进行回应,比如,孩子生气摔东西了,很多家长只处理发脾气摔东西这件事情,没有去回应孩子这些行为和情绪背后表达的心理需求,那即使发脾气被压制住了,但真正的需求还是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继续出现其他不良的反应。
那么到底孩子生气的背后,反应出他什么样的心理需求呢?首先,生气甚至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生气愤怒,可能是因为别的情绪引发的。
一般说来,比较常见的引起孩子生气的原因包括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生理性的原因,比如饿了、累了、困了。这种情况的话,你给他一些提升血糖的食物或者给他一些安抚,帮助他休息一会就好。这个主要在低月龄身上或者敏感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
孩子的心理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是所有人都有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爱与归属、自主感和胜任感。
第一种需求是「我想被爱被关心着的」。当爱的需要不被满足时,孩子可能会容易发脾气。
希望想被爱被关心着的需求导致的生气,一般是有预兆的,在他们生气前,他们可能会一直粘着你,一直念叨着:妈妈跟我一起玩吧,如果你一直没办法满足,那他可能很久会觉得被忽视,觉得你不在乎他,不爱他,这样害怕和委屈的情绪转化到行为层面,就变成他冲你发脾气。
第二种需求是「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感。
比如他想要继续玩水,你不跟他沟通就直接把他抱开,他力量不及你挣脱不开,他可能就会因为感觉无力反抗生你的气。
再比如,他不想要穿外套,你非要给他穿外套,在这样情况下他的生气时因为自己的感受被你否认、不被尊重。
如果孩子会表达,你会听到他喊:「不!」「我不要那个。」「我不想这样做。」 「妈妈你听我说」。他们期待父母理解他们的意愿。
第三种需求是「我可以做到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可以表达出我想要表达的意思」。你可以称之为胜任感。
许多孩子想做好,比如搭好一座积木,但是搭了好久都没搭好的时候,他们可能会生气不再搭或者把搭了一半的积木推倒。这时他们的生气是源自觉得自己不能做好这件事情,感到失望受挫,这个情况也比较常见。
Part 3 如何找到孩子生气背后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找到孩子生气背后心理需求,首先需要弄清楚你的孩子为什么会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做:
(1)寻找导火索。
注意什么时候他们开始生气,什么导致孩子的爆发。
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做一些小记录。比如生气之前发生了什么,孩子在做什么,情绪如何,你在做什么,爆发的那个点事怎样的,你如何回应以及最终是什么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你还可以自己给孩子发脾气的严重程度打分,语言能力好的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愤怒程度进行评分。
(2)找到模式。
也就是说,孩子容易在什么情况下生气,反应如何,这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你可以观察几次孩子生气爆发的时间,仔细阅读你的笔记,寻找到生气的模式。
(3)找到对应模式下的心理需求。
看看刚刚提到的心理需求中的哪一类比较适合,每一类下面其实有很多更具体的原因。
需要注意,有时这种释放并不是针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可能会有一些时间上的后延,比如在幼儿园学校受了委屈,他可能会先忍着,回家看到你才会发泄出来。这个时候孩子想要父母理解和接纳他们的感受。
我们通过下面一个案例,来解读孩子生气的导火索和模式。
我亲戚家有个不到3岁的孩子,小姑娘最近一段时间一生气就摔东西。她妈妈虽然很爱孩子,但是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马上就指责她。
每次妈妈一说,她就更生气,更变本加厉地摔甚至要打妈妈。事后她会很委屈跟我们说,妈妈不爱我了,大家都不爱我了。
了解后知道,这个孩子生气摔东西是发生在她弟弟出生之后。弟弟出生前妈妈陪姐姐的时候很多,但是弟弟出生后,有时候姐姐想要妈妈陪,弟弟正在吃奶或者在睡觉,妈妈没办法及时地陪姐姐。姐姐觉得妈妈没有那么爱她了,于是她会无意识地通过一些行为来吸引妈妈注意。
这样一看就比较清楚了:这个孩子生气摔东西很可能是因为她觉得被忽视,有点嫉妒弟弟得到妈妈的关爱,害怕妈妈不爱她。
在这里姐姐摔东西背后想表达的心理需求是,我想要妈妈爱我,关注我。这是她爱与归属的需求没有被满足。
有时,姐姐在被大人批评或者制止她喜欢做的事(例如看电视),她也会摔东西。在这里她用摔东西来应对大人对她的约束,她想继续看电视,但电视被关掉了,她觉得情况不在他的控制范围,这样的感觉让她觉得生气。
需要强调的是,刚才的例子只是为你提供了大概的思考角度和方法,但真的要找到孩子生气的原因并不容易。
一切的基础,应该是基于你对他的了解。如果孩子语言能力不错,可以跟孩子聊天了解他内心想要做什么。
另外需要注意,不要过度引导和猜测,有时原本一件很小的事情,因为你说「你是不是因为什么生气」,他反而觉得这件事是有理由生气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多用开放的问题语气平和地引导孩子多说,比如刚才发生了什么事?你刚才想要做什么?
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要纠结,可以告诉孩子你会一直在,如果他需要可以随时寻求你的帮助就够了。
小结一下,孩子生气其实是孩子需要我们帮助的信号,你要找到孩子生气、愤怒掩盖的那些渴求。这需要你对孩子的了解和观察。
面对孩子生气,有些家长会理解和引导她恰当地表达出她的情绪,再跟他提出希望,让她以后生气时好好说,不能摔东西。
但是这次说得好好的,孩子下次可能还会继续表现出这种行为,因为他的大脑情绪控制能力还没发育很好,并不是他不听话。
哪怕孩子后面真的没摔东西了,他可能是害怕因为她摔东西爸爸妈妈不爱他了,于是比较「讨好」地表现出父母喜欢的样子。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只是换了一种「委曲求全」的方式去寻求父母的关注和爱,她的心理需求还是没有被处理。
Part 4 当孩子生气时你可以这样做
当我们找到了生气的原因后,该怎么做呢?
首先,就算我们认为让孩子生气的不是什么大事,但对她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大事。
为了孩子长远的情绪健康,还是要尊重他们的感受,接受和允许他们表达愤怒,而不是试图压制他们的表达。但是,这不代表我们接受不恰当的愤怒表达方式,如打人或者说伤人的话。
父母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处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另外一方面处理孩子真正的需求。
当孩子因为生气而出现一些行为问题,你可以帮助他,不要指责他。因为孩子可能还不知道这个行为是不好的行为,也还没学到应该怎么做更恰当。
在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引导孩子恰当表达情绪。在这里我还是以亲戚家小孩摔东西的例子,讲讲怎么帮助孩子。
看到孩子摔东西,你第一个反应可能是震惊,生气。
这个时候,家长最好不要马上冲上去,因为你的情绪可能会影响你的处理方式。
请你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生气,其实每一次他生气发脾气的时候,都是他有需求,需要你回应的时候。
当你把发脾气看作一种求救信号时,你可能就不会被的行为激怒。你可以等几秒,深呼吸,观察一下孩子的表情。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看到,孩子也是有点停顿,她可能也在观察你的反应。
第二步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家长可以蹲下去,摸着胸口跟她说,「刚才你摔东西的时候,我这里很不舒服,就好像有一个大火球要爆了。你刚才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这个叫做生气。」
然后你可以让孩子知道,生气可能的后果是让别人难受了。
「你刚才因为生气扔了东西想把它赶走,它就跑到我这里来了,所以我也很不舒服。但是你看我并没有扔东西,因为如果我扔东西了,这个大火球会跑到别人身上去烧别人。」
接下来是要教孩子处理情绪。
我继续跟孩子说,「以后如果生气,你可以像我这样,深深地吸一口气,再深深地呼一口气。如果火球还在,你可以跟妈妈爸爸说,我生气了,可不可以帮帮我。我们很愿意帮你。」
最后,引导孩子处理后果,肯定孩子的改变,表达希望。
可以跟她说,「你看,刚才我跟你好好说,我的火球就慢慢变小了,要是你可以把刚才扔掉的东西捡起来放好,好好跟我说你想要做什么,我的火球就会完全熄灭了。」
如果孩子按做了,别忘了告诉他,你很开心他捡起了丢回来的东西,希望他以后可以继续跟生气做朋友。
总结起来,面对孩子不良的行为和情绪,家长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反应,接纳她可以有这样的情绪表达,帮助她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满足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前面讲这么多如何处理孩子外在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这些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的反应会影响孩子今后的表现。
如果家长妥协,孩子以后会继续用摔东西来得到他想要的。如果家长批评制止,孩子会更生气表现出更多的行为。
如果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做出改变的保证,孩子的行为可能会有所改善,但是这样做还不够,因为他的内心需求可能还没满足。
所以接下来要讲的是常被忽略的,如何回应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需求。要找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其实挺不容易。
1. 针对「我是被爱被关心」的需求
满足爱的需求有几个重要的方式,第一个是要创造有爱的家庭环境。
这个爱,不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还包括父母之间的爱。父母美好的婚姻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爸妈也可以经常一起抱她亲她,告诉她我们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她从家里会知道什么是爱,以后怎么去爱人和她自己的家。
家庭婚姻咨询中经常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来自家庭。
比如爸爸妈妈吵架了,孩子的安全和爱的需要就会受到威胁。为了停止父母的战争,孩子潜意识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来引起父母的关注,比如生病或者情绪失控,这样父母就会合作来解决他的问题。
创造安全有爱的环境可以避免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又可以教孩子什么是爱以及如何爱。
我呢,还会安排高质量的情感表达的时间。例如每天晚上可以用至少10-20分钟的时间,跟家人一起,两两单独相处也行,跟家人表达爱与感恩。
回到我亲戚孩子的例子,如果妈妈发现她需要被爱被关注,你可以尽量抽出时间单独陪伴孩子,多跟她交流你爱她的感受。
可以跟她说:「妈妈知道你想多和我在一起,你爱妈妈,妈妈也爱你,妈妈很喜欢跟你在一起,可是有时候妈妈忙可能没有很多时间陪你,但妈妈的爱一直会住在你的心里。」
如果父母真的很忙,每天可以抽出10-20分钟,关掉手机全心全意跟她进行情感交流,效果也会很好的。
另外,对于孩子来说,收到她喜欢的礼物,也是他们感受爱的方式。
送礼物也需要讲究技巧。父母要选择好送礼物的时机,决定送什么礼物,怎么让礼物发挥「爱」的作用。
比较好的时机是孩子生日的时候,节日(感恩节,圣诞节),家里有值得庆祝的事情,比如弟弟或妹妹出生的时候,还有很重要的是之前承诺孩子送她礼物的时候。送完礼物后还要尽量陪她享受礼物,比如陪她玩你买的玩具。
2. 针对「被肯定被尊重」的需求
被肯定被尊重也很重要。满足这个需求,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
不久前有个妈妈跟我说,她的女儿6岁,在学钢琴,最近很不喜欢弹钢琴,妈妈一说她就生气跟妈妈吵架。
我问她,孩子弹得怎样?她说,她倒是弹得不错,但是有一个音总是弹错,我说了她很多次,还是总出错。现在我一说,她就不愿意弹了。我问这位妈妈,她弹对弹得好的地方,你有跟她说吗?她摇摇头说,她练了这么久弹对不是很正常嘛?
我用比较夸张的语气跟这位妈妈说,你女儿好棒,这么长的曲子她只错了一个音,她是怎么做到的?
妈妈很惊讶地看着我。
我说,你期待孩子弹得好是没有错的,但是问题是好像你把弹钢琴这个事,跟孩子不好的体验联系到一起了。
孩子在弹钢琴的时候,只得到了消极的评价,她感觉她的付出没有得到尊重,她慢慢就会不喜欢弹钢琴。而且你不断强调错的地方,孩子会更容易出错,错得多了,她的自信心受挫,就不愿意继续弹了。
这个小女孩只错一个音,如果最开始妈妈给她的回馈是:「你刚才弹得非常好,比昨天进步了,妈妈很享受你的琴声,不过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好像有一个音好像错了,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如果孩子自己可以找出来错的音,妈妈趁机肯定她的敏锐,然后邀请她再试一试直到弹对了。我猜这个孩子不会这么反感妈妈和弹钢琴这件事。
所以,父母可以要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表现,不吝啬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慢慢地,她会知道什么是好的。
3. 针对「我能做好」的需求
孩子因为做不好或者说不好而生气时,恰恰表达了她想做好的意愿。
这个时候父母要肯定她的意愿,让她知道,哪怕事情暂时没有做好,但是她想尝试的努力爸爸妈妈看到了,肯定欣赏她前面所做的努力,邀请她再试一试。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有这种不抗挫的表现很可能是生活中时常有收到别人的评价,尤其是只评价她好的行为结果。就像前面谈到的积极关注,不仅仅关注好的结果,还要关注孩子的努力。
比如在孩子玩玩具受挫的时候,我们可以会先表扬她已经完成的部分,然后可以陪伴她探讨怎么可以顺利做好,家长可以适当引导提供线索,帮助她找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孩子能力的确还达不到时,成人的帮助和引导挺重要的。
4. 针对「按自己意愿做事」的需求
我们大人不喜欢感受到被控制,孩子也是,所以尽可能多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比如你可以把必须穿外套替换成穿这件外套或者另外一件外套的选择题;把看完动画片关电视变成你来关电视还是我来关电视的问题,并给告诉他下次什么时候可以看,让他对情况有所预期。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需求我们都必须满足,比如如果他非要吃很多糖果,或者去做一些特别危险的事情。
你可以让他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一直玩水可能到了时间就没有时间听更多的故事,一直吃糖,中午他最喜欢吃的虾就吃不下了,如果把遥控器丢掉,那么下次就找不到遥控器,等等。
但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不能按照自己意愿做某件事情,请明确需要告诉孩子原因和原则,当孩子理解这件事,他没有那么容易失控。
总的来说,孩子的行为是她内心需求的反应,面对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情绪表现,父母除了恰当地处理孩子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还需要读懂和回应这些行为和情绪背后所表达的被爱的心理需求。
为孩子创造爱的环境,正面满足孩子对爱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孩子出现不良的行为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