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要弄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但是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都有哪些呢?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迷茫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的行为,却不知道导致这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了,虽然可以用语言表达一部分的想法,但是很多时候还不能够清晰地表达他们遇到的问题。甚至他们自己都根本不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不舒服。
当孩子觉得不舒服,又不知道是什么,更不要说表达出来了,那么他们只能通过行为来宣泄,也就是大哭大闹或者尖叫打人等等。
或者,随着年龄增加,语言能力增强,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用语言表达了出来,但是他们也很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去应对。比方“妈妈,我不喜欢你说话的方式。”他喜欢什么方式呢,他也不知道。
图片来自网络父母的作用
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包括老师的作用,其实有三方面:①帮助孩子弄清楚他的需求;②帮助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表达他的需求;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满足他的需求。
但是很多父母的问题在于,自己也不知道孩子有哪些需求,怎么来帮助孩子呢?甚至还要在三方面环环相扣地帮助。所以,我们今天就先来认识一下,孩子的需求都有哪些。
图片来自网络公平的需求
兄弟姐妹之间,其实也包括朋友之间,同学之间,有一个问题总是不可回避,就是“公平”。孩子们总是会觉得不公平。所以很多家长的做法,就是什么东西都一模一样,这样就不厚此薄彼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但是有时候东西一模一样,孩子还是不满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独特的个体的需求肯定是不一样的。单纯地为了追求“公平”而一刀切追求绝对一致,这本身就是忽略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
所以,面对孩子表面上对“公平的需求”,应该引导孩子发现他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宝贝儿,哥哥要了一个......你也想要吗?或者你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的是什么?不一定要和哥哥一样,每个人的想要的东西都是不同的。只是有时候会恰巧相同。”
只有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时,才能真正减少纷争。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自我需求的部分,而不是盯着对方。我想这一点,成年人体会更深。
因为我们现在很多问题的存在,都是将焦点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把焦点放在别人身上,“看人家......看你......”。所以,很多成年人的思维习惯就是盯着别人做了什么,而不是自己做了什么。
面对孩子对公平的需要,应该引导他去关注他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把焦点放回到自己身上,这样他才能最终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独处的需求
关于独处这一点,我之前写过,点击这里:当我们在谈论尊重孩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一)
1.专注地工作与玩,是一种独处:每个人都有独处的需求,只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独处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重要,最容易理解的情况,专注完成一件工作的时候,就需要独处。所以,孩子们很多在玩的起劲儿的情况下,都在无意识中快乐地“独处”。
2.哇哇大哭可能也是一种独处: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独处,需要自己慢慢去体会自己的情绪。(孩子主动需要静一静,跟被父母老师惩罚Time Out是两回事。这里指的是孩子自己主动需要静一静)
这种独处有时候是一个人呆着,有时候是哇哇大哭。噗噗最近这种情况显著增多。她之前是很容易安抚的人,几乎很少需要超过一两分钟。抱着,擦擦眼泪,表达感受,很快就会平复。
最近常常哇哇大哭,当然里面有很多原因,比方她是趁着这种机会在宣泄她最近压抑的情绪(可能都是些小情绪,只是积压着);还有她每天上学,我们长时间分离,她可能终于慢慢体会到了这种情况以后是常态;在学校的日常小情绪,没有人能够所有都帮助她表达等等。所以,她最近常常大哭。
我能感受出来,她也不需要我的安抚,可能这些大哭中间,都是她独处的需要。她的强烈情绪给她罩了一个网,她在她的网里一个人呆着。只是妈妈的怀抱让她更有安全感,可以尽情地哭。
图片来自网络3.你们吵死了:这是小姐姐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吵死了”,总是大声喊出来。在春节以后,噗噗也会说,噗噗说的是“吵死噗噗了”,用双手放在脑袋两侧,然后摇头晃脑地喊。我一直很奇怪她怎么会说这句话,后来我才发现小姐姐经常这么讲。
但是我今天才意识到这两句话之间的差异:“你们吵死了”焦点在对方身上。“吵死噗噗了”焦点在自己身上,表达地仍然是自己的感受,只是表达方式是喊的(噗噗无意识中用的,还是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方式,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可能一方面是还没有学会更好地表达方法,比方,可以说“请你们安静一点”,跟对方进行合理的身体接触,让对方意识到;另一方面是环境太吵,只能用喊的。
但是无论是哪种表达方式,背后想表达的意思都是“我想要安静一点”,这也是孩子发出独处需求的信号。我们看到孩子有类似的语言或者举动,可以跟他说:“你需要安静一点是吗?我们的声音打扰到你了(表达他的感受)。下一次你可以说‘请你们安静一点’,如果我们没有听到,你就跑过来拽拽妈妈的胳膊,我们就会知道你的需求了(示范更合适的解决方式)。”
4.自己的空间:从独处的需求引申出去,其实是每个孩子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可以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可以是自己的房间,可以是自己的床,可以是一个小帐篷,可以是一个小沙发等等。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一个人静一静,你可以来这里呆一会儿。这也是一种自我照顾。
图片来自网络孩子的需求有很多方面,今天谈到的是其中两个方面,公平的需求和独处的需求。其他几种需求,可能要分好几次来写,今天写的是比较简单的两种。有没有回忆起来孩子在生活中,对这两方面需求的具体事件?
今天就酱!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