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经典台词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现在不是了,21世纪注意力最贵!所有的商家都在争取用户的注意力。
每个人的一天24小时,是极度稀缺的资源,“时光一去不复返”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深有体会。同样一秒钟,用来看视频就不能用来购物,用来读书就不能用来跑步,所以很多人都争分夺秒,能同时做的事情就希望同时做,争取最高效率。比如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一边睡觉一边听音频,一边开车一边听音频,一边拖地一边听音频……,尽可能调动多个感官同时工作。
可是我们的大脑到底不同于计算机CPU,我们在不同事务间切换不像计算机在多个进程间切换那么容易,我们每个器官工作都需要能量,消化时肠胃需要充足的供血帮助消化;眼睛看东西时,视觉细胞需要眼部肌肉调节工作,大脑对能量的消耗需求更大,人脑的重量虽然只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大脑消耗的能量却占全身消耗能量的20%,据IBM 托马斯·J·沃森研究中心的计算机科学家James Kozloski 表示,大脑一直不断地在已经建立的通道中循环输送信号,告诉感官功能目前正在发生的事,采取行动判断我们能做什么以及启动边缘系统判断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人体无法如我们所愿那样同时进行几件事情,除非其中的一件事是如《思考,快与慢》中所说是自主发生且毫不费力的系统1的工作,那才可能同时进行另一项不费力的系统1的工作或者需要费力思考的系统2的工作。
我们面临那么多的选择,它们像潮水般向我们涌过来,我们又没有三头六臂,只能接住很少的一些,而眼睁睁看着其他的大多数从身边流走,无能为力。这样的局面让我们变得焦虑,我们生怕丢掉了至关重要的信息,导致我们判断错误,产生致命危险。而避开危险是爬虫脑的本能反应,响应速度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什么优先级能比这个更高。所以,我们对身边所有的资讯都要百分之百确认过,至少要看上一眼。这样的结果是我们需要像个守门员一样在球门前到处张望,移动,马不停蹄,一刻不得闲,否则就要被进球。
看看我们眼前都有什么?热播电视剧,热播电影,热门推荐的纪录片,抖音短视频,视频最占时间,一集短则30-45分钟,长则90-120分钟,连着看能看一整天。打开手机,每个人都会有几个视频类的APP吧。
再来是社交软件,光看目前最火的微信好了。打开微信通讯录,每个人的通讯录里躺着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上万人(多个微信号);再看微信群,多多少少都要几十个,每天有动态的少说也有十来个。朋友圈一天要刷多少次,一次刷多久?每天切换到微信的次数有多少次?据统计,平均每小时7次。微信消息是最容易打断思路和使时间碎片化的。一个响声,一次振动都会触碰一下我们的神经。
再有公众号文章,也是大比例占用时间的地方。关注了多少公众号,有多少更新的文章等着读?微博头条每天关注热门新闻,会读多久?各种关联推荐会把人从“搜索资料”的正事一下跳到“探秘一女多夫部落生活”之类的奇闻怪谈中去。吞掉你的时间,让人防不胜防,回头已是黄昏。
当我们开始留意自己的注意力使用状况,看到什么东西在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发现日子过得真是“丧”啊,我们的生命正在被吞噬,一直在被消费,有价值的产出很少。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几十年后的我们,将会是什么样子?那是理想的人生吗,能够让我无悔吗?也许只有这样的拷问才能把自己叫醒。
好,那我下定决心要好好上进了。选择读一本好书吧,或者换成任何你想去完成的事情。
然而,第一天,下班后头疼,于是心想:看起来像是要生病的预兆,还是吃点药早点睡吧,病向浅中医,这要一生病起来,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先养身体再说吧。于是,这一天过去了,什么都没读成。
第二天身体好了,坐在桌子旁,翻开书,一本正经开始读书了。没几分钟,觉得需要点音乐,打开手机,点开虾米音乐,随机播放我喜欢的音乐,嗯,觉得万事具备了。
读了一会,听到孩子在喊,妈妈我要喝水,给我倒水。于是起身给孩子倒好水又坐回桌子旁继续。没几分钟,老妈喊了:ipad没电了来帮我拿个充电器充电。于是又起身把ipad充好电。回到书上,开始想刚才看到哪了,重新找状态。
还没进入状态,手机震动,微信来消息了,心想大部分的消息都屏蔽了,会是谁呢,拿起手机看消息,是一条公众号提醒,不重要。回头一看,朋友圈又有新消息,看一眼吧,给朋友的圈点了几个赞之后放下手机。
重新坐下来,我开始懊恼,真没意思,圈里人的推广活动消息,朋友的美食健身消息,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本来要做的事情是读书啊,结果呢,一看时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读了些什么,多少东西过脑子了?看看时间,已经到这个点了,得给孩子洗洗睡了。这一天又过去了,书依旧还是没读成。
是没时间吗,时间明明就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在啊,只是在这一个小时我东摸摸西摸摸,什么都没干成而已。
不是我没时间,是我没管好自己。先只看外部干扰事物,不谈自身内部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热点信息在试图吸引我的注意力。
各种商家好物推广在试图吸引我的注意力。
与朋友的日常社交活动占据我的部分注意力。
家庭琐事占据我部分注意力。
身体上的病痛困扰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
头脑中跳跃着的各种念头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
……
它们都确确实实地影响了我,使我无法进入到专注学习和思考状态。没有深入的思考和专注的投入,事情往往就做不成。
对于自己身体的不适,我的观点是先养好身体,再加倍补回来。修养调整是必不可少的,人不是机器,对自己宽容一点,别带病工作。
区分一下哪些事务是必须处理的,哪些是可以不理会的。对于必须处理的事务,比如响应家人的需求,提早准备,先满足孩子和父母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前调查,然后集中时间处理完。比如给孩子提前倒好水,准备好牛奶,切好苹果,吹好头发,陪玩游戏,谈话聊天,然后跟她说,现在开始妈妈要开始工作了,不能接受打扰,是否还有需要妈妈的地方,如果有就先做完,没有,那好,开始自己的时间。父母也是一样。减少和避免在事务之间来回切换,预设好应对各种可能产生的打断,给自己安排一段不被打扰的时间,哪怕只有15分钟,半个小时,效果也非同凡响。
在这段时间里,关闭手机,来到一个封闭的空间,告知家人不能来打扰,可以定好一个倒计时的闹钟也可以不定,可以放音乐也可以不放,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全神贯注完成这件事。时间一到,就休息5-10分钟。去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喝水吃东西上厕所,再去看看其他人是否需要配合。
这个做法的名字叫番茄工作法,它建议25分钟一个工作时间块,然后休息5分钟,但是我认为时间可以灵活自己掌握,做到专注最重要。如果可以,每天要有4-6个25分钟,也就是每天有2-3小时专业知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单身人士是可以抽出这个时间的。已婚已育的,这个时间就难了。我想,每个人每天至少要留给自己半个小时独处。
当生活之瓶首先被细碎的小石子填满时,你就不可能放入对你意义重大的大石块了。又或者你总是在两地之间来回搬运沙土,你的城堡也是不会建造起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