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丨 高Sir
董明珠曾对格力内部的员工说过:
“推荐好东西,不要低三下四。你若信任我,三言两语就能成交,你若不信,
我就是把华夏五千年文明给你讲一遍,你也会说,我考虑考虑。”
董小姐这番精辟的言论,并非空穴来风。
从一个业务员到一手打造出格力帝国的“铁娘子”。
论营销,她有绝对的发言权。
昨天,突然接到一个朋友发来的语音。
一个劲的道歉,说不好意思,他妈妈没跟他说就跑去找其他医生,说上一次给她看的那个医生挺好的,balabala说了一堆。
前段时间,朋友想带他母亲来诊所看牙。
因为休假,所以我就交待另一个同事接手。
休假回来后,我就和朋友约了一个时间,准备后续的治疗。
还没到约定的时间,他妈妈就自己跑来找她之前看的医生。
朋友怕我误会,有想法,就一个劲的解释。
其实,这种事很正常。
刚刚工作的时候,一个从县城来看牙的老太,陪同的是她的女儿。
我给老太太看完牙那会已经拖班了一会,走廊上空荡荡的。
老太的女儿带着歉意的感谢后从包里拿出几张叠好的钞票,准备塞进我的手里。
那时候刚工作,只是个愣头青年,哪里知道那么多微妙的关系。
吓得我左躲右闪,脸色煞白。
见我避讳,母女俩不好坚持,道谢后离去。
过了几天,老太的女儿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从老家带了些特产放在某个地方,希望我能收下他们的心意。
说实话,那种感觉确实挺爽的。
但暗爽的同时也挺纳闷,怎么会对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医生如此热情呢?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接触病人多了,遇到的“不爽”也就多了。
比如,病人对你的治疗方案有疑议,有的干脆拒绝。
总之,传递出来的信号就是“不相信”。
一开始,以为是自己的沟通没有做到位,别人无法理解。
于是,在沟通期间中我又添加了许多有公信力的信息。
除了专业术语,还和病人讲起了文献如何如何。
可是呢?人家照样不买账,“我考虑考虑哈”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为了解开疑惑,我还特意在网上找来了一些关于医患沟通的网课。
学了半天,自己的疑惑没解开,反而被灌输了各种令人作呕的营销套路和成交话术。
被拒绝,对于一个菜鸟新人来说是很受打击的一件事。
时间久了,有些事不是看开了,就是自己的脸皮变厚了。
我们每天需要应付的环境错综复杂。
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种情况不可能总是洞察敏锐,思路奇清。
所以,我们需要依赖捷径。
这个捷径来自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我们的感觉。
人们会地通过一个人的学历、形象和职业形成初步判断。
但是,这仅仅是“物理反应”,能造成的影响很有限。
人与人之间交互,更产生深层更紧密的联系的关键是发生“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很难用心理学来解释。
信任的产生,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性。
只不过,人们对不同信任感所能承受的代价不同。
人们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依靠最多的也是潜意识里的直觉。
如果理性的判断准确无误,那么堂堂博士也不会被电信诈骗给忽悠到报警。
尽管信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内心活动。
我们还是能从一些成功者的身上发掘出一个相关的特质,气场。
气场分两种,外在气场和内在气场。
外在气场,包括权利、头衔、职业等等。
这些外在条件能够对人产生于一定的影响力。
人靠衣裳马靠鞍,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光有外在气场是不够的,这种气场也最容易被剥夺,被质疑。
内在气场,其实就是一个人散发出的人格魅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尽管捉摸不透,但还是有迹可循。
比如博学的人大多有着不凡的谈吐,一眼便能看到他的知识架构。
比如阅历丰富的人外表虽其貌不扬,但是一开口就让人感受到他的非凡与高度。
这种人,只需要和他有过短暂的交流便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人忍不住想靠近。
这就是人格魅力。
即使凶悍万分的人也会对此俯首帖耳。
就像亚历山大,再让人生畏,他也会倾听亚里士多德的教诲;
就像奥热罗发誓要给拿破仑一点颜色看看,当他看见眼前这个“小个子”的时候,刚才那种嚣张的气焰瞬间消失。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就是那样微妙,有时候如隔山海,有时候又近在咫尺。
信任这东西,有时候简单到令人发笑;有时候也复杂的莫名其妙。
依我看,不必纠结别人是否信任,关键自己要有“好东西”。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