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达里尼瑜伽 40天打卡】(day16)
【平衡十个身体奎亚】
倒计时:24天
日期:2018年3月26日
早上6:20-7:05
学习分享
【时间管理】
上次自己写过一篇
关于时间的心得
不久就在朋友圈里
看到了雪梅姐分享了
时间管理的课程
刚好在这个时间点
就开始体验这个课程
这个称呼为 熊猫的课堂
初次体验还不错
有图片 文字
有案例 有课后习题
编排看起来也和舒服


里面讲的知识点
都还科学
今天的课程
主轴是围绕
拖延
不管在生活上
还是工作上
拖延的这种现象
其也是一种心理模式的呈现
在今天的课程中
提出 拖延是一种生理模式
即自我 和感受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
“我们的感受”
更容易说服“我们自己”

举的这些案例
是我们生活中 经常碰到
比如说赖床
我们最快获得控制权的是
立马启动
今天的课程分析的很好

我重新看这张ppt档的时候
很有感触
行动力强的人
拖延当然就占下风
当我们想培养自己
一个好的习惯
起初兴致勃勃
信心满满
没过一个月
就松懈了
我想这样的人
大有人在
这里把行动力
分解成 启动力和执行力
让我们自己能够更好地
培养好自己的行动力
我自己坚持每天的早起
我觉得最大的感触是
在这个过程中
我不断地给自己营造好的感受
处在一个好的良性循环里
不起来 已经不舒服了

这个是拥有持续的行动力的精髓
所以在培养自己好的习惯的过程中
我们要想方设法
让 “感受 ”走向“自我”的目标

如果你放大自己的目标
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你的心会累
你的行动力无法建立在
一个良性循环上
终究你会放弃
【启动力】
1. 321法则

关注自己的目标
与自己的目标提早做链接
利用“如果 那么”
在固定的时间 场地做好提前的链接
比如 明天早上5:00起床
我在今晚睡觉前
就开始与自己设定“大脑开关”
默念:如果明天早上闹钟响起
那么我就开始
执行321法则
如果早上已经醒来
却忘了执行 321法则
那么可以补救
继续设定“大脑开关”
告诉自己
再定一个1分钟闹钟
一旦响起
就执行321法则
第二个原则是
捆绑策略
对于这点 我自己不太认同

课程中的这段话
我觉得这样说 会更好
我可以关注自己的感受
我可以更加关注自己的目标
这样会帮助自己更好地直面现实
捆绑政策里
当自己早上起不来的时候
对自己说的话

我认为这个话太过负面
强调了不早起对自己所带来的不好
更多的是出于一份恐惧
而并非是来自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爱
在这段话中有能
隐形感受到如果我不起床
就会迎来很多对自己的批判
这不是个良性循环的开始
仅仅是一个为了达成目标
所使用的一个非常手段
所以从长远上来说
个人觉得不建议常用
第三个原则是
简化原则
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特别适合
在一种需要做好多的事情
但是自己却失去了自控力
不知道从何做起
有些人就会选择啥都不做
有些人会比较来比较去
时间也慢慢地流逝
迎来是更多的焦躁不安
在这里我告诉你

这个原则的意思是说
只要是有价值的事情
不要纠结这件事情的价值多少
就直接去做
下面这个例子是
一位老师上课时
跟我们讲的
我当时就感触很深
分享一下:
如果你的工作是
负责接电话
当十部电话同时响起
你会怎么办?
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思考哪个电话重要?
不假思索,接电话回应?
至少能很明了的知道一点
在这个当下
你需要的是行动
而并非是由大脑操控的思考
【本课的核心还是在后面】

这幅画还是很形象
学习使用启动力
都不难
难的是 如何持续?
上幅图告诉我们
我们虽然产生了启动力
但如果不能维持
就很容易被我们的感受
拉回它想要的路线上
那我们就前功尽弃了
获得持续行动力的关键
就是要从根本上
让“自我”和“感受”达成一致
好办法就是
【分解任务】
课程中举例写“年终总结”报告
把它分解成几大块
大任务肢解成小任务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
给自己一个奖励
让自我的目标和感受的目标
都落在同一条路线上
就自然形成正循环
个人联想到
碎片时间的学习
就是个很好的时间管理的典范
比如学习英语
同样要学习48个课时
如果你每天学习4h*12天
把它肢解成
每天半小时或1小时
这个学习效率更高
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好
学习目标更容易达成
更好的办法
请谨记两字
【快➕早】
快指的是提高做事的【效率】
早指的是能【提前】就提前
效率和提前是一个整体
效率会带来提前
提前也会带来效率
从而形成正循环
“快+早”还能让我们
面对意外的时候
也更有抵抗力
因为时间充裕
我们可以没有压力地
完成额外的任务
或解决突发事件
只要坚持下去
这种“快+早”形成的
良性循环
效果就会越来越明显

正如此图
“感受”和“自我”
在这种正循环中
长期相互激励
不断上进
终究会收获满满的果实

牙医玉-秦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