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教心理学

佛教心理学

作者: BuleCAR | 来源:发表于2021-05-28 05:59 被阅读0次
济群法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笔记

面对疾病

找到疾病的真正的原因

迷惑和烦恼才是心理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还要有解除疾病的因果:灭与道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自我拯救和自我治疗的潜质和能力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觉悟的潜质

我们面对各种情绪和烦扰会非常无力

产生疾病的原因是无明和烦扰

治疗疾病需要开发自身的能力 开化内在觉悟的能力 你的生命才能得以治疗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健康者

摆脱生命内在的贪嗔痴的疾病

【佛教怎么认识我们的心】

1.无明的心

无明:看不清楚

房间晚上把灯关掉,看不清楚自己

无明就会发展出妄心,分为两个系统:意识和潜意识的部分。

八识:眼耳鼻舌心意 (这是意识的范畴)

末那识、阿赖耶识(后两识为潜意识)

烦扰的心理

烦扰:各种负面情绪——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错误的认识

善的心理:从烦扰里走出来,走向觉醒的心理

eg 阿含经

普通的心理

觉醒的心:迷惑系统的背后

如何认识生命内在的觉醒的心,帮助我们完成生命的自我拯救。

e.g.楞严经、涅槃经

告诉我们众生都能成佛,都有走向自我解脱的能力。

菩提本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妄心 eg 唯识宗

真心 eg 禅宗 :直指人心 征地成佛

2.无明的心给我带来什么?

充满着不能自主

人生充满着困惑,每一个生命都存在着永恒的困惑,除非你没有去想。

eg我是谁,究竟什么代表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命运怎么回事,命运有规律,命运的力量是内在还是外在的,我们能改变命运吗,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怎么样才能幸福。——生命永恒的困惑。

所以才有哲学和宗教。这些才是人生的大问题。

无明:

看不清自己,对自我产生错误的认定,把身体当作是我(怕死)、把身份当作是我(退休后就很痛苦)、把我的想法当作是我(和别人冲突就很不高兴)。

对财富、事业、情感、家庭,产生强烈的依赖,造成一种贪著,产生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财富就会带来烦恼,事业就会带来焦虑,不安全感。

如果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我们迷失了自己觉悟的本性,就会对我们认定的这些东西,财富、事业、情感、家庭等,过分在乎,就希望永恒,但没有永恒,人生本无常,就会产生很多烦恼。

生命就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和情绪、烦扰,使我们的内心处在浮躁、混乱中,让我们身不由己、不能自主。

实际上控制我们的不是外部的环境,而是我们的内心。你在乎的东西,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你都会很烦扰。所以我们外在的情绪和内在的在乎是有关系的。

比如你养成了很多不良嗜好,比如喜欢生气、每天忙来忙去,觉得自己累,想让自己的心平息下来,好像就是做不到的。因为不能做主,现在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休息能力,内心的躁动停不下来,每天都在一种忙乱中,我们没有健康的身心,这样我们就不会幸福。

无明:

1.看不清自己和世界

2.制造烦扰 让我们身不由己

每个人都有觉醒的希望,这是释迦摩尼对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

佛教84000法门,

顿、见

见教(有次第的一步步往前走)

迷惑系统下手,最终走向觉悟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戒定慧(戒除外在的干扰、禅修:让我们的心变得单纯)禅定的修学,正向的境界,对这个境界进行觉察,让内心安静下来,水自然就清澈了,这样就能看明白,开发内心的智慧。

顿教

直指真心 需要老师很高明 学人内心深厚 内心的尘垢非常薄

否则顿教这个法门是无法修的

上根利智

相关文章

  • 佛教心理学

    面对疾病 找到疾病的真正的原因 迷惑和烦恼才是心理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 还要有解除疾病的因果:灭与道 我们每一个生命...

  • 怎样才能洞若观火        ——读《洞见》

    佛教的教义和现代心理学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我们不得而知。然而佛教中的冥想和心理学的理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具体相...

  • 正念冥想练习

    这几天接触了正念,正念这个概念源自佛教的修行方法,现在被借用为心理学的认知行为疗法。 佛教的正念又叫四念处,或者内...

  • 洞见

    早晚下班听了两遍《洞见》,实属好书。 以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佛教,让佛教更加浅显易懂。而此书的洞见又让人开眼界,...

  • 原始佛教与心理学(下)

    原始佛教与心理学(下) 注意力的运用问题 现代医院尽力减少老病死苦,社会资讯流通迅速,每日新闻提供了我们大量看到陌...

  • [幸福帮]佛教与心理学

    幸福帮,帮天下 问题不是问题,解决问题找幸福帮是关键 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精神生活为对象的学科,其源头包括医学、...

  • 轮回,是为了疗愈

    佛教讲轮回,更想是命运。 心理学中的轮回是“强迫性重复”。这个轮回,却是我们自己追求的。 常见的...

  • 心理学|平常心:佛教语录

    佛教语录 佛教所指的平常心即是在一切环境当中不起分别执着(一相三昧),在一切行为当中不起分别执着(一行三昧)“若于...

  • 你开窍过吗?

    一、何为开窍? 所谓开窍,就是“心智的开启”,佛教禅宗中的“顿悟”,现代心理学术语中“打破旧的格式塔,重建...

  • 《“佛教”不是“佛教”》

    佛教不是佛教,佛教的本质是追求世界的本质,它是属于哲学。佛教当初就是释迦牟尼发现了世界的本质,然后把他的发...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教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pds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