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满分五星)
本书称之为作者的阅读记录可能更为恰当,书中对读书的见解有着很强的个人色彩,而书中的阅读方法实际上也只能称之为有限条件下的个人总结,只能作为参考,直接套用需要谨慎,但是其中不少的观点还是能让人有所启发。
还要强调一下,这应该算是作者的阅读记录,除了序篇真的在谈论阅读,其他部分给更多的是作者的阅读感受,不过按照作者的观点,好的书像望远镜拓展我们的视野,坏的书像镜子照亮我们的缺点,对阅读最有价值的东西最终还是我们的思考本身。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开始胜过一切
阅读本身是一种信息获取的方法,当我们没有更强的人可以学习,没有更好的环境得以依靠的时候,书本是我们成本最低的自我塑造方法。
但是长久以来学校教育中形成的条件反射,让我们将阅读看做了一种正式又隆重的事情,加之完型思维的影响,造成了我们总认为要读完一本书才能够有所收获,可实际上读书中一两个灵光一闪的领悟能够运用起来对我们而言就很有价值,而不需要每本书都读完。
二、好书、坏书和选书
因为长久以来好坏的二元思想让很多人对好书、坏书产生了天然的区别感,但实际上这个世界并没有完美的书,只有能给人带来价值的书,就像阅读的入门,很多人推崇《如何阅读一本书》,真要读起来会发现这本众人赞誉的好书并不适合入门者,因为其中的内容条理并不清晰,相反《这样读书就够了》《越读者》类似的读物总结出来的精华更为适合大家吸收。
在这样的条件下书的好坏就不再是单纯的内容深度决定的,更要和自己的阅读状态相匹配,类似我这段时间尝试的每天解读一本书,我的阅读量上限就在400-500页左右,这是在图书本书难度不深的状况下才有的极限速度,要是遇到《概率论》这样的专业书籍我也束手无策,只能慢慢阅读。
因此在这一基础上,选书就显得很重要,综合其他阅读法的内容,我推荐刚刚开始步入社会群体的读书比例是50%的专业和技能书籍,20%的拓展视野的书籍,10%的流行通俗书籍,以及10%给自己随意探索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二部分的比重要开始趋于均衡,但是这两部分的总比例应该都保持较高的比例,这样可以保障我们自己的阅读收获的效益最大化。
三、阅读的收获
经过了一段时间每天解读一本书的锻炼,加上最近时间越来越忙,我对阅读有了些新的领悟。
1.平视作品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阅读中真正的收获来自于你与作者平等谈话的那一刻,这时你不会把书中的内容当作真理,也不是视之为垃圾,是把它当作一种等待你检验的结论来看待,于是你会去使用它,会去验证它,更会去修正它,这需要的是当遇到新的观点和视角,遇到结构混乱、毫无新意的书籍时,控制住情绪的波动,把新的东西纳入我们的知识体系,把坏的东西反思其中问题和不足。
2.阅读的最大收益来自之后的总结和反思,和所有的技能学习过程一样,阅读获取的知识本身的价值并不大,只有它们融入了自己的知识网络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就像本书作者在书中谈论的很多读书经历,真正将那些书中的知识运用起来才让它们从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而阅读本身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