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快过年了,选择性焦虑患者是不是感觉又压力山大。
有很多朋友平常在公司忙惯了,一到假期闲下来反而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支配自由时间。
比如说:假期早上一睁眼,发现有一天自由时间,于是从8点就开始盘算怎么度过这美好的一天。刚开始想,去看个电影怎么样,转念一想前一阵工作忙,好久没锻炼了,体重涨了好几斤。再一想,上次因为工作推了好几次哥们的邀请,今天正好有空是不是要赶紧联络下感情。
就这么从一个想法跳到另一个想法,然后绕了十几个点子。再想想,其实还是看电影有吸引力,然后再循环一遍。折腾两回合,一看表快中午了。半天就这么毫无收益的浪费掉了。
这种思考过程没有结构,也没有效率。只是不断转换想法。产生焦虑。
散乱式思考
解决这种选择低调的方法是:建立思考结构,在结构中做取舍,永远比混乱中取舍要容易得多。这个区别有点像逛超市和逛杂货市场。超市中的商品是分好类的(有结构),杂货市场市场是东一出西一出(没结构)。所以进超市的人,一会就出来了。进杂货市场的,没准能跟里面绕一天。
有人表示,建立思考结构太抽象没法理解。而且,这个事情也不是说提高就提高的。
这里跟大家说两个现实可操作的方法
一、行动结构化
1、陈列。把能想到的行动列出来,一开始可借助思维导图软件。熟练了以后,可以脱离软件在大脑中列。记住:这个阶段只列项清单,不做评判和思考。
2、分类。把这些项目分类组成简单的结构,比如:可分为在家完成的、外出完成的。
3、筛选。删掉那种实现起来有困难的选择。如:发现外面雾霾很严重,就可以划掉“户外跑步”和“郊外活动”了。还有,快过年了,这时候临时张罗聚会大家可能积极性不高。于是可以去掉“KTV”和“喝酒撸串”。
这时候如果还不能抉择,不要紧我们还有下一招。
二、需求结构化
我们把剩下的四项可选行动列再建立一个“需求结构化”,并且加以分类,得到下面的结构。它们分别属于三类需求:获得职业成就、心理放松、身体健康。这时候我们要静下心来,给这三类需求排排序。看看哪种需求最强烈。
很快我发现,我都累了一周了,并不缺成就。这时候就是想心理放松一下,娱乐娱乐。于是,欧耶一看图心理放松里的行动就是影院看片。
剩下的就是我们妥妥的去看片就好了。这样干的好处是:
想事,不纠结。不会陷入没有效率的左顾右盼中。
做事,不后悔。因为在决策的时候已经把可能采取的行动陈列出来了。也不会出现:去看片路上突然又冒出来一个好点子。
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