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的是问题,还是人呢?解决的是问题,目标实现,使效果结果向改进,进步,意识觉醒,行为改变的方向发展。比如,孩子的作业,学生的作业,如果有几项没完成,其实他已经意识到不合适,但当面锣对面鼓地询问,或质问,却让对方拒绝解释和回答,如果关系场僵化,那么要么冷战,要么热战。解决问题的初衷呢?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做事做人的态度,认真,负责,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家长,老师负责才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二、如何处理呢?情境:如果大人发现孩子某一项作业没有保质保量完成,家长问时,或多或少会带着质问,孩子也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合适,质问带来的是逃离,大人与孩子要保持距离了,孩子担心的是可能被骂,或被打。所以孩子不想大人再问,再追问,是不想出现害怕,担心的氛围和场。场的氛围不对,不舒服,大人孩子都难受,可能是对吵,可能是沉默,可能是打孩子,身心元气大伤。然,真正要做的事情,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还没解决。三、真正解决的是什么呢?首先是孩子的认知。事情无论大小,认真,彻底,到位,是自己内心的坦诚,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不是为了大人,为了老师,家长,为了其他人而做。其次,对自己负责,做事认真负责,也会影响他人对你的信任。只有先对自己负责,才能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有胸怀和视野,才能不惧风浪,不忧日常琐碎。再次,场的氛围状态先对。虽然家长,老师很生气,但为了先有场的氛围状态,可以“曲线救国”。也就是牙坚易掉,舌软坚韧,刚直是品格,如果变成刚直方式未必是好事。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场的氛围不对,不利于解决问题。适当“示弱”,适当迂回,甚至拍“彩虹屁”,但不是“捧杀”。“哄”的境界是唤醒孩子自己的正确认知,激发进步的行动,鼓励孩子,树立相信自己,自己可以的自信心。评语,评价可以个性化鼓励,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世界和平从家庭和平开始,从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谐开始。大人的心智比孩子成熟,在于清醒意识到我需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能有实质帮助。而不是拉着孩子一起坠入精神内耗,身心内耗,互相消耗的泥潭。所以,大人所谓的“示好”,“示弱”,所谓的“哄”,是为了清醒,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人。最后,鼓励肯定换来的是孩子的自信心,自尊感和价值感,相信自己可以。进而提升自律能力。孩子感觉被信任,孩子开心有动力,老师家长不生气,最关键是解决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人,何乐而不为呢?你好,我好,大家好。心情舒畅,关系融洽,向前进更笃定,更有马力。鼓励,肯定要具体,细致,有效果,起作用。对于微改变,微进步,看到孩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的改变,如果拿别人长板比,就是戳孩子痛处,让孩子更难过和自卑,进而丧失动力和劲头。人的精气神就是擎天柱,支撑着每个人去拥抱生活的快乐,接受生活的挑战,困难等。具体的表扬,鼓励,同时也是孩子努力的方向,明确怎么做是对的,有价值感的。点亮孩子,温暖自己,能量聚合,而不是消解或稀释,为何要吝啬心中胸中口中的鼓励呢?
解决的是问题,还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