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算正式开始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的读一遍。
对于这部书的初始认知,还是高中语文课本里面,摘取的一个小片段。就是这一个小片段,当时觉得无比晦涩难懂,很难读进去,根本不知所云,尝试过几次阅读,都放弃了。我们语文老师,对于这类长篇小说,是从来不做深入讲解的,都是让我们当做课外读物自行阅读,想必当时老师们也很难分析。课本上这一章节,选取了一部分国内外文学巨匠的小说著作的部分片段,像加西亚·马尔克斯、卡夫卡、伍尔夫、巴尔扎克、雨果等等。那时的阅读量有限,接触的文学作品不多。很多文学常识基本都是基于语文课本来的,也是在语文课中培养起来对文学的兴趣。正是这样的章节,让我好像眼前打开了一扇文学的大门,发现了文字世界的奥妙。也是从那时开始,开始陆续从学校图书馆借阅国外文学作品,语言环境的差异,刚开始读起来生硬拗口,后面却越看越有滋味,发现文字的世界是共通的,人确认不分种族、地域差异,就这样一本接一本,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乐此不疲。尤其对《巴黎圣母院》深为触动,但对《百年孤独》这部书,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自己却始终未曾提起勇气和兴趣去看,颇感惭愧和遗憾。后面到上了大学,也或多或少的听到别人提起,多次想触碰,也始终未曾再翻开,这个想法却愈加强烈,总想着有一天要重新拿起它并且读懂它,想着那时的心境,应该也有了不少变化吧。
这些年来,读的书不多,买的书也少,总觉得纸质的书,读起来才有感觉。却因常年在外漂泊,纸质书携带不易,加上闲余时间不多,自己又总是懈怠。只能一边鞭策自己不要把书本放下,又一边心怀愧疚的难以坚持。所以,也常常只能用手机上看点电子书,聊以慰藉。手机太伤神,而且眼睛盯久了很容易疲劳,自从患了干眼症以来,眼睛不适更甚,怕光,不能长时间注视一件东西,干涩有异物感,整天两眼惺忪,打不起精神。后面知道有专门的电子阅读器,和纸质书一般的水墨效果,而且护眼,就愈发有一个。最终念念叨叨的总算得到家里那位的支持,给我买了一个。也才终于有了好好圆一下这个缺憾的机会。
再次打开这部魔幻奇书,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浮上心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