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有一位这样的家长,你还别不信

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有一位这样的家长,你还别不信

作者: 涂涂妈学育儿 | 来源:发表于2024-05-25 22:11 被阅读0次

三年级的家长会上,小丽跟老师吐槽说,她儿子每天晚上写作业都拖拖拉拉,对学习提不上劲,成绩下降得厉害。

班主任王老师问小丽,“每天孩子放学回来,你第一句话跟他说什么?”小弟说:“就是问他作业做完了没有?”

王老师笑着说,“那可能问题就出在这里。”小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她说:“那还能说什么?他是学生,我当然是要关心他的学习。”

王老师耐心解释说:“关心孩子的学习是没有错。但如果孩子每天一放学,家长第一句话就是问学习,孩子会觉得家长不是关心他,而是关心他的学习。另外,每天这样问,孩子会觉得家长唠叨,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更不愿意学了。”

小丽听了老师的话,她想了一下,说:“王老师,您这样说,那如果我不问孩子的学习,那他不得飞起来,就更不会学了。”

小丽的话引得周围一群家长的附和,他们都认为:如果不管孩子,孩子真的不会去学习。

很多家长都说,只要这段时间家长一认真,多花点心思管教孩子,孩子的成绩马上就上来了,如果一放松,孩子的成绩就哗哗地往下掉。

家长们也感觉到很冤:哪里是我们愿意管?实在是孩子不听话,没有办法才唠叨他。

那么孩子不爱学习,真的是需要家长唠叨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一、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反感

小刚是一位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天放学后,老师见他还在校门外徘徊,因为担心他有事,老师便走过去问他怎么还不回家。

只见小刚哭丧着一张脸,对老师说:“李老师,我不想回家,因为我不想听我妈妈唠叨。”

李老师一听,大吃一惊,连忙带着小刚来到了自己办公室,让他讲一讲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每天早上,小刚一睁开眼睛,就听见妈妈在催促:快起床,快起床,晚了就要迟到了。

早餐时间,妈妈又说:“吃饭怎么这么慢?别人都读了半个小时的早读,你还在这里磨磨蹭蹭,真急死我了。”

吃完饭,妈妈又开始了:“动作快一点,一个男孩子,怎么磨磨唧唧的,还不快点拿起书包走。”

中午回家,妈妈也不让他安静片刻,吃饭的时候,妈妈说:“蔬菜也要多吃点,有营养。你想不想长高?矮的男孩子,没人喜欢。”

要不就是问学习,“今天老师讲的课你都听懂了吗?上课有没有举手回答问题呢?”

晚上回去就更不得了了,“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这个习惯讲了多少遍,你还没有养成。”“快洗手,不洗手不能吃饭。”“做作业不要驼着背,直起腰来。”“眼睛要瞎了,头这么低。”......

最后小刚说:“老师,我真的要疯了,我不想回家。”

李老师想起去年的一个新闻,一个男孩子,因为不满妈妈的唠叨,跟妈妈起了争执,最后暴怒的妈妈拉着儿子,双双跳楼。

李老师想,他是应该找小刚的妈妈好好聊聊了。

每个唠叨的妈妈,最初的心愿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担心孩子记不住。可是殊不知,妈妈越唠叨,孩子越反感。最后的结果往往与妈妈的愿望背道而驰。

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每天下班的时候,老板都要问我们:今天的工作完成了吗?你有没有偷懒,做不好会扣工资哦。

我们听后心里会怎样想?是不是听一次就会烦?更不说天天这样念叨。

二、唠叨,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

心理学上有个现象叫“超时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的经历,就是“超时效应”的典型表现。

有一次,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讲道。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牧师讲的很有道理,心想:等一下自己要多捐一点钱给教堂。

过了十多分钟,牧师还在滔滔不绝地讲。马克·吐温有点坐不住了,他想:还是捐点零头吧。

谁知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停下的意思,马克·吐温感到很烦。他想:我一分钱都不想再捐了。

最后当牧师讲完的时候,马克·吐温站起身来,顺手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头也不回地走了。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它说明一个道理:再好听的话,说得多了也令人生厌。

父母唠叨孩子也一样,虽然你的本意是好的,但说多了,孩子不但不愿意听,还会破坏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正如《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所说:唠叨,会让孩子明知道对,也不去做。

此外,家长一味地唠叨,会降低孩子的自尊,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唠叨,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强迫他做事。

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在别人的控制下做事。有些家长说,越唠叨孩子,孩子越跟他对着来,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自主权,故意用拖拉、磨蹭的方式来与你对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当父母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时,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三、拒绝唠叨,用价值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前文中,李老师后来找了小刚的妈妈进行沟通,当她知道因为自己的唠叨,导致孩子都不愿意回家时,妈妈知道自己要改变教育方法了。

后来,她与小刚约定:她不再唠叨小刚,但小刚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如,早上,妈妈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叫小刚起床。但妈妈只叫一遍,小刚就要起床。

第一天,妈妈做到了只叫一遍,但小刚却没有按时起床。妈妈没有唠叨,也没有数落、责备小刚,而是心平气和地把小刚送到了学校。

但是,小刚迟到了,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小刚想叫妈妈还和以前一样叫他,但妈妈说,她只负责叫一遍,然后她有自己的事要忙。

第二天,妈妈叫了一遍,小刚比第一天好多了,但还是稍微迟到了一点,还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妈妈像没事人一样,没对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天,小刚准时起床。到后来,小刚自己调了闹钟,妈妈连一遍也不用叫了。现在,母子两个人每天早上都开开心心的。妈妈不用总是盯着小刚,早上的时间有多,妈妈还买了几盆花来养。

小刚的妈妈,就是把孩子起床的“自主权”,还给了小刚。让小刚知道,起床是自己的事,那么自己就要对这件事负责。学习也是如此,当妈妈不再参与时,孩子的内驱力就激发出来了,他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但很多妈妈就是不放心,担心自己不看着,不管着,不念着,孩子就会放飞自我。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向上、向善的力量。家长要从内心信任自己的孩子。你越是相信孩子,孩子的表现就越好。

如果你不信任孩子,孩子就会想:我妈妈/爸爸都觉得我做不到,那我就真的做不到。

一个孩子,如果他感觉到了被尊重、被信任、被爱,那么他就会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而价值感,就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家长只需要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帮助,让孩子感觉到“我能行”“我可以”。

比如孩子只考了70分,家长就不要让他一下子把目标定到90分以上,可以让他提升5分或10分,定一个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获得一种成就感,孩子就会有信心,继续挑战下一个目标,这样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上来了。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写道: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父母唠叨孩子,一般来说,就是带着负面情绪,去否定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这样就是降低了孩子的自尊,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和进取心。

愿我们都能做智慧父母,管好自己的嘴,重要的事,也不需要说三遍。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有能力去处理好他们的事。就像作家刘墉说的:“只要你愿意肯定孩子,引领孩子,却不干扰他,孩子一定能让你刮目相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有一位这样的家长,你还别不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rtq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