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常有聊聊人生。聊到物质生活,都很是满足,一脸洋溢幸福。聊到精神境界时,多有悲哀,甚觉空虚。
人从一出生,便也按部就班,青年时的发奋,壮年时的坚守,老来的闲淡,沿着这一循环轨迹,走向衰亡,走向终点似又回到起点。当越接近衰亡的时候,有的人如同出生时的快乐,而有的人日日恐惧,存有太多的遗憾和孤寂。
什么是快乐的?又什么是悲哀的呢?不同境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知。其一,快乐与悲哀本是不存在的,没有快乐,后亦无所谓悲哀;其一,快乐与悲哀总是相互依存的,有了快乐,也就有了悲哀;其一,快乐与悲哀都是快乐的,都是大自然的恩赐,都是财富。
怎么说快乐与悲哀本是不存在的呢?我们要用万物的本源去观照事物表象。在天地形成以前,自然界是空洞无物的,无色、无味、无知,浑然一体的。犹如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心智的,他嚎啕大哭,是快乐还是悲哀呢?他舔吸着母乳,是甘甜还是苦涩呢?他对所降临的家庭所拥有的贫穷或财富,有感知吗?他对母亲和“引产姑”,有偏爱吗?难道这不是一个道德深厚的人吗?当他有了视觉、嗅觉、味觉的时候,欲得外生,外愈紫而心之杂念越发强烈,大德也就在逐渐的散失,正所谓“下德即为仁,下仁即为义,下义即为礼”, 慢慢的开始图恋纵情犬马之快乐,享受智巧之悲哀,或厌恶不详之悲哀。久而久之,大多数都成长为一个,知礼守法而普普通通的人。
有三分之一的人,内心始终坚守这这份大德,日日进德。唯有大德之人,或许在别人眼里是个怪物,所谓愚人之心,无忧无虑,如婴儿时的那般纯净。唯有大德之人,把身体以外的事物看得很轻,诋毁与荣誉,得到与失去,穷困与富有,都不能动摇他的心智。唯有大德之人,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躲过。面对人为的祸害,也可以远离。就是有自身的过失,也不至于损害其身,自然终老。
有三分之一的人,自乱其心智而不知足。过于养身,延长寿命。私欲扩张,追求财富,享受快乐。我们说,大自然运转都有其规律性的,事物发展总是对立的,有白昼就有黑夜,有张开就有闭合,有强盛必有衰败。而这部分人有了机巧,从一己私欲出发,得到的沾沾自喜,失去了而惶惶不可终日,终日活在患得患失之间。古人云:咎莫大于欲得。以有所妄为,自身、家人大多遭受了极大的伤害,或殃及后代。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自我知足。主张作为,而不妄为。主张积极入世,而顺其自然。他深谙持盈保泰之道,古人云: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满怀慈爱之心,事事与人为善,得到财富而不一人占有。有了成绩,不居功自傲。获取功名,而不自我夸耀。居善地,处其下,正所谓“知足之足,常足”,他的精神力量是不枯槁的。
鱼儿相濡以沫于陆地,不如相忘于江湖。世间之人纷纷扰扰于世间,不如为以无为而修身进德,忘乎于身外一切事物。来时适时,去时顺应,安于适时处之顺应,悲哀与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