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de219bde2f65cd9c.jpg)
在读吴军老师《见识》这本书时,看到这个有趣的观点,说每一个产品经理,都应该有做牙刷的精神,只有这样做,才能利益最大化。当然,我自己也在疑惑,产品做得好不好,和牙刷有关系吗?认真读了他的文章后发现,有,而且还很紧密。
牙刷,是每一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的东西,是每人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牙刷做得好不好,舒服不舒服,直接决定了用户长期稳定的这款产品,而用户往往对牙刷这款产品,是有依赖性且变更的可能不太大的,如果哪一款用的舒适,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会持续用这款了。所以用工匠精神把这款牙刷做到极致,任何细节都不放过,让用户每天刷牙都离不开它。
吴军老师在“得到app”中开了课,按照合作方要求,他需要每周更新五次课程。但是为了让读者养成刷牙(定期阅读)的习惯,他主动把每周五次改成了每天一次,也就是说,他通过日更课程,让读者养成了每天去读自己文章的习惯,如此积累了大量的稳定的粉丝,待到后期他把自己的文章整理成书,每年一本进行出版时,这些粉丝就顺利的转化为图书的目标读者,如此图书购买量就大大上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6a2eb05d4534db62.jpg)
我想,就像吴军老师所说的,写文章也是在做内容产品,其实也是在做牙刷,写作者把每一篇文章做到让读者离不开,是一个很需要耐力和能力的事儿,里面有很大的技巧性,当然最终吸引读者的,一是文章的实用性,最根本是文章的独特性。
在写作过程中,很多读者发信息说:“我订了某某的写作课,老师您觉得怎么样”,用古典老师《跃迁》这本书的观点来分析说,去报课程上课,是一次联机学习的过程,联机学习,是共享更是获取新的知识的渠道,是丰富一个人知识储存的最有效方式。这对一个写作者来讲是一个有效的历练,但并不是成功写作者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平常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有的作家内容创作能够经久不衰且常做常新,能够持续性的抓住读者的心?我试着去分析一些写散文写的比较棒的作家,比如李娟的阿勒泰,让人读完恨不得就飞过去,陪伴着牧民去转场,去浏览春夏秋冬牧场的精彩生活;比如刘亮程的作品,让你感悟到文字深处的那种虽然粗糙但精灵般的感动;比如迟子建,虽然写作年龄超过30年,但是她源源不断的创作激情以及澎湃温暖的文字,时刻又在打动着我,为什么?
最根本的是文章的独特性,独特性是超越实用性之上的精神内核,最终形成了“喜欢你不需要理由”的境地,其实已经形成对其文字的依赖,就像我每天会读几页《红楼梦》一样。读红楼对我的精神而言就是每天的刷牙。
当大家都在用手持牙刷刷牙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电动牙刷,有没有好处?有,省力。相对于写作,坚持文章独特性的同时,要注意创新和迭代,总是抓着一个问题说来说去,没意思。
牙刷谁都可以做,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中,宋朝人已经把牙刷做的很是像模像样,但是怎样才能让一个人持续用你的这款产品并不断的推陈出新,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写作也是如此,我曾经说过,写作是人人可为的用心表达,人人可为,每个人只要认得字,拿得起笔,都可以写,但是写得好不好,让人动心不动心,真的很需要一番雕琢。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仅仅是一个“妙手偶得”,就需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实话讲,独特性来自于作者成长环境,主要还在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和刻意练习。
所以在2018年9月份时,我选择挑战日更时,便给自己立了一个小小的flag,要写,就要用心写,用持续不断的写作去锻造专属于自己作品的独特性,如今挑战超过150余天,写作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天必不可缺的内容,当行为成为习惯,便不再是一种痛苦或者累赘,所以你问我日更累不累?我会说,就像刷牙一样,每天按时刷,习惯了。
其中的喜悦,或许读我文字的朋友们可以体会到,我写的很快乐,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写了没人看,就沮丧,我知道只要写的足够好,就不会缺乏观众的捧场,"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互联网时代,靠写作出头,平台很多,就怕你内容不够。所以手下埋头把自己的内容做出亮点,才会有更多的人为你摇旗呐喊,才会有更多的观众围观。
嗯,我每天的文章,也想让喜欢我的读者每天都看到我的状态,也让大家知道,我和大家一样,在写作这条路上,一直努力加油奋笔疾书着。感谢你们按时来我这刷牙哈哈哈。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69148f2c4a6d195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