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人所说:“听过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书本等等,都在给我们自己传递着不同的道理。可以说自己道理听了不少,却并不能融入骨子里的理解。
就那时间来举例子,医生说,时间就是生命,学生说,时间就是知识,商人说,时间就是金钱……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那么,对于时间的概念,你知道了,可是你的有那种融入骨子里的理解吗?我觉得自己在这一方面,真的差的太多,充其量算的上,知道概念罢了!
顿悟一:作为子女,对于各自的父母来说,十分重要!
我,对,就是我,真的对于我的家人来说,十分重要,算是他们的重要精神支柱!
从学校到社会,从学生到员工,场景的改变,角色的转换。让我体会到学生时代的安逸,没有经济压力,不会为早上起来吃什么困扰,没有工作各方面的压力。唯独可能会为学习上的难题困扰,成长中小事烦恼。从学校到社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离我的家人,地域的距离越来越远。较少的沟通,也导致了很多问题,总会感觉说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在初中时,记得学朱自清的背影,老师问我有什么感受,生性自己感情迟钝,回答:没什么感受!语文老师被我气的不行![后来,语文老师让我和同桌演一段戏(戏的内容大致是,老树要被伐了,孩子舍不得,一颗老树和一个孩子离别的事情!)生生被倒换了气氛。]
老师大意是说,父爱爱的深沉!儿子是他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我知道了这个道理,但却并不理解。最近,老爸经常给我发微信。聊天的内容无外乎“吃饭了吗?”,“下班了吗?”“却不缺钱?”
每次我都简单回复,实在没有什么可以聊的。和同学吐槽,估计我爸是到更年期了。同学说:“我能理解你爸这个年龄段,当时我爸也是这么过来的!你想想你现在一年回家的次数都能用手指数到清楚,那个父母不挂在外的孩子。”
那一刻,我脑子中想到好的事情,从小到大,爸爸给我做的一些事情,一下子连贯起来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我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把我送到了另一个平台,但我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顿悟二:余生,你肩上要担有多份责任!
一辈子,有多长?如果一对夫妻25结婚,活到85岁。顶多60年!60年风风雨雨,要担起角色中的责任。
在爷爷去世后,我才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一辈子,有多长啊,也就60年左右吧。在学校的时候,感觉时间过的好慢,现在则相反。
回想爷爷生前的故事,一出生妈妈就去世了,爸爸在他四五岁的时候也去世了。随后成了孤儿。跟着姑姑来到现在的村子。后来爷爷奶奶60年代去了福建,虽然日子苦,生活相对改善,经济条件要比山东江苏好不少,爷爷想在福建定居(因为爷爷唯一一个亲戚便是他姑姑,没有什么可以挂念的),奶奶想回江苏或山东。最终爷爷折服了,回到山东。
风风雨雨,在爷爷的姑姑的村子,生活了五十多年。
爷爷在去世前一个月不能起床了,老爸在家照顾爷爷,这一个多月,我才感觉,老爸也老了,我应该担起我的这份责任了。计算一下自己的余生,22+60=82。 60年,
六十年,我要经历不少角色的转变:女朋友,妻子,妈妈,女儿,奶奶(外婆),领导,下属……
对应而来的责任,我也要承担的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