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个观点提到,我们不应该以城市人的视角去评价农村人而说他们“愚”,因为这样没有道理。
比如,农村人听到城市人开着车按喇叭,不知道如何躲闪,这是一种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这就好比一个城市里的人到了农村,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驱赶牲畜一样的道理。
假如我们不能说到了农村不会赶牲畜的城市人是“白痴”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说农村人因为没见过城市人的世面,而做出一些让城市人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行为就是“愚”呢,显然是没有任何道理和根据的。
这就告诉我们,不要以自己的经验去评价别人,不要把自己有限的经验去推而广之。只有当你的经验能经得起逻辑推敲,又能把这个经验对更加一般的情况进行全面彻底评价评估的时候,才是值得信赖的,否则就不要用肯定语气说出来。
反映出来的基本事实就是,人要多听少说,即便要说,也要谨言慎行,不可随便下结论。
但是为什么依然有人喜欢用自己的经验和逻辑去判断别人的行为和想法呢?
就是因为缺乏成长的认识,缺乏改变的观点。
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能看到一类人,他们仿佛对自己非常自信,高谈阔论各种观点,跟人分享各种所谓自己的理解,殊不知,很多观点都是错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达克效应。
简而言之就是,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上,各种“杠精”横行,他们仿佛掌握了这个世界的运行密码,到处贩卖自己所谓的观点和理论。
这种人都处在达克效应曲线的“愚昧低谷”,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要破除这种只依靠自己局限经验的行为,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多读书。
应该如何有效读书?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到过一个观点:读书是为了改变。一切的读书学习过程,都要盯着改变去进行。
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
读书思考固然重要,但是行动更重要,光行动还不行,最终能靠这些知识切实发生改变,才是最终极的目的和目标。
剽悍一只猫《一年顶十年》中提到一个读书的观点:用,才是更好的读。
读书一定要记住吗,这个恐怕是绝大多数喜欢读书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读不一定非要全部记住,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用上,而并非仅仅是获取知识。
如果仅仅是为了读而读,那对于读书这件事就不会去深究,更不会让自己的生命融入读书这件事中。
所以,需要认清楚一个现实,对于当下越来越多的畅销书,其实你大可不必把所有内容都记住,仅仅需要汲取真正可以解决自己困惑的内容即可。
通过阅读一本书,了解到一个自己不曾了解的观点或者方法,通过实践这个理论或方法,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发生了变化,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已经达到了在自我认知范畴下的最大化。
应该如何做呢?
可以通过自我提问以下问题:
读一本书前要问问自己:这本书的内容是我关心关注的吗?这本书的作者可以帮助我吗?还有其他更好方式吗?
这本书主要讲的什么?核心主题是什么?解决了哪些人的困惑?
我在这方面有困惑或者思考吗?我的困惑或者思考是什么?希望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
本书给我提供了哪些核心观点和概念?提供了哪些解决困惑的方法论?
书中最重要的观点和概念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
里面的内容如何指导我的行动?
如何用书中的方法论和观点去指导我的行为习惯?
通过这种自我提问,一本书中的精华和核心就可以跟自己的困惑和思考关联起来了,唯有书中的内容跟自己经历进行关联,读书才有了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