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资治通鉴 晋十七
【原文】成主雄之子车骑将军赵屯江阳,奔丧至成都。以太子班非雄所生,意不服,与其弟安东将军期谋作乱。班弟傁劝班遣赵还江阳,以期为梁州刺史,镇葭萌。班以未葬,不忍遣,推心待之,无所疑间,遣傁出屯于涪。冬,十月,癸亥朔,越因班夜哭,弑之于殡宫,并杀班兄领军将军都;矫太后任氏令,罪状班而废之。
【译文】 成汉主李雄的儿子、车骑将军李越驻屯江阳,回到成都奔父丧。他认为太子李班不是李雄亲生,心中不服,和兄弟、安东将军李期阴谋作乱。李班的兄弟李傁劝李班遣送李越回江阳,让李期出任梁州刺史,镇守葭萌。但李班因为父亲未安葬,不忍心遣返,推心置腹地对待他们,没有任何猜忌和疏远,让李傁离开成都,驻屯于涪。冬季,十月,癸亥朔(疑误),李越乘李班夜间哭吊,将他杀死在殡宫,同时杀死李班的兄长、领军将军李都。矫称太后任氏的诏令,罗列李班的罪状,因而废黜其位。
【解析】君主位置只有一个,要想获得此君位,得到至高权力。通常就这么三种,一是通过直接继承前任君主诏命获得君位,二是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新秩序,确立新君位,三是通过政变获得权力。而发动政变获得权力的事例,不胜枚举,那么发动政变获得君位,稳定民心需要三大条件:
1、政变需要的时机
政变的时机就在于,在任君主最虚弱,最无防备时,此时发动政变,才能保证政变的成功率。李班在初登君位,国内各种势力正处于不安定状态,自身没有完全掌控全局,没有对臣属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对于外臣李越和李期毫无防备,反而用真心厚道对待,这就给了他们可乘之机。李班的厚道处置看似权谋手段高明,实则愚蠢之极。在君位未稳,力量薄弱,疏于戒备之时,就是最好的政变机会,对于政变高风险之事,只有一次机会,因此,要么不出招,一出招,必定是斩首成功,总结三个字:稳、准、狠。
2、政变需要的力量
政变是项组织内比较繁重的事,需要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才能保证政变的实施与成功。李越政变的三支力量,在外有李越自身的力量,在内有李期的力量,在朝有太后的力量。此三鼓力量的里应外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对于寻找政变的时机提供了有利的情报支持,与实行过程及后续的实力支撑,不至于实行失败,也避免了在实行之后,没有实力支撑,可能导致其他力量的入侵,反被他人所害,而徒劳无功。
3、政变需要的理由
政变,当斩首行动成功了,需要给臣属与全国百姓一个完美的理由,以此确认自身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以此安抚百姓,获得大家认可支持,才能稳固自身权位。假借太后诏命,这就提供了正当性,罗列李班的罪状提供了合法性,同时,李班不具有帝王血统,就为自己的血统提供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三方条件即合理的解释了李班不具资格担任君位,以此理由,足够安抚群臣,稳定百姓。
经上分析:职场,刚履新到任,必然会有很多人不满意,因为在原部门,领导岗位空缺时,都想继承这个位置,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有能力,同时又认为自己很有可能出任的人,这些人,原本是他们之间相互明争暗斗,而你的到来,就给了他们一致将枪口对你的状态了。
因此,就有人不听安排,阳奉阴违,硬碰撞,软对抗,给领导陷阱或者难堪,因此,履新首先就是稳固人心,以静制动,观察众人,对顺从的比较失意人先拉拢他们,对不听话的,能力太强的要进行处理他们,而这些都是要通过一些具体事情去进行解决,履新,最重要的就是战略上以静制动,心态上高度戒备,行动上利害导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