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也是那天出去参加读书会听到的很有感触的一句话,这么想虽然读书会消耗了很多脑力,但也是值得的。应该之前我也有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灵感的来源是罗翔老师,大体知识是要走向现实的。而在教学里,实践出真知是完全正确的,虽然践行起来会有重重困难,但是总是值得一试,然后治愈自己的事情。
虽然现在参与教学的机会变少了,但是不妨碍我会不断地吸收并尽可能找机会去实践一些有趣的教学灵感。若是自己没课堂展示,就辛苦同事们帮忙试试看。总之不要让理论和想法只留在大脑里,因为那样很快就会消失的。灵感如果不用,就会向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说点玩笑话,但实际也确实如此,关于我的灵感我自己会清楚的感受到,它会逐渐消失到忘记。而我们又常常用年龄来调侃自己的忘性。或许写作业对成年人来说会更加有用吧。
成年人需要实践来不断地让理论走向应用,不然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在学生身上看到的就更多了,我们常常开玩笑的说,学生们很多时候就像失了智一样,上课刚刚讲完地知识,转头的一瞬间就全部忘记了。或许也是因为知识知识浅层的停留在孩子们的大脑皮层,不通过实践就根本没办法刻进大脑的沟沟壑壑里去。作业是一种落实实践的方法,但是不得不说作业真的是非常枯燥且无聊。而且会不断地给孩子也给老师们以折磨。多么有趣啊,对于天资相对聪明,对学习有些天赋孩子来说,作业相当容易,甚至会稍显多余。作业只是对于已经大脑钝化的成年人才是有用的吧。
可是对于的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孩子,作业就是双重的精神和生理折磨了吧。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都能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清楚的了解作业正是起到了这个作用。不过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并不会有这样的认知,在他们看来作业就是老师的任务罢了,完成老师的任务并不能对自己有用。所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完成作业,因此我在想,如果能够试图让孩子们知道作业的价值和意义,会不会稍微好一点呢?然后身为老师的我们凑在一起,不停的头脑风暴,想着该怎么合理的布置作业。
这应该又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吧,怎样让孩子们认知到作业地意义然后心甘情愿的去做。光是想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我们才要查阅书本,集百家之长去挑战。班级那些不爱写作业的娃儿们就是我们实践的好对象啊。改变作业的结构,减少枯燥乏味的机械作业,多一些综合性的作业,这些应该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具体好不好用,可能还是要应人而异,而且可以预计的是这里的过程肯定是对老师的心态的巨大考验。毕竟学生是不断动态上升地,理论告诉我们这个叫做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上升。但我觉得,或许用永远不知道明天到底是什么温度的气温来形容才更加合适,我们永远预测不到孩子们明天会给自己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那又怎么办呢?虽说常常调侃老师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老师所能获得的成就感也是无法比拟的。本来人和人地交集就是纯粹靠缘分,老师们是多么有幸可以参与这么多人的人生啊,一定要好好的珍惜这种机会不是么?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是个充满理想的人啊,好像只要一说到工作,就有一种无上光荣的感觉,按照我朋友的说法,大概这就是天生的适合当老师的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