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理解这四个字,这一个世界上, 我们这一个世界上80%的人天天忙忙碌碌,忙茫盲,天天忙着各种各样的内容。特别是当下的一些年青人,忙着喝酒,唱歌,跳舞,找朋友聊,刷视频,追剧,我们忙这一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真的对它有需求吗?
这一些忙碌的活动与内容只是象毒品一样,饮鸩止渴,这一些只是人大脑里的情绪不稳定时,临时性的止瘾想要,而从身体、本体、与脑体的思维上,都是完全不需要,我们所忙碌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无德,损害自己身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的事。
我们忙碌的内容,能够适合他人需求吗?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他的生活的目标与工作上的意义,是对自己有德,而不是天天忙于做这一些对自己身体,对自己的思维,对自己的灵魂都缺德的都缺德的事,但是看看我们抽烟,喝酒,熬夜,吸毒这一些不说对其他人,关健是对自己身体都是极其缺德的事,我们却喜欢天天忙来忙去。
缺德首先是对自己不好,缺少对自己的德其次,他能够做到对他人有德。也就是他在单位与工作之中,所贡献的价值超过他自己的工资与价格。什么是价值,就是Value-price,是他的剩余价值,就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与他自己开的价,他自己的工资回报与收入的差额是多少,换一句话,就是他自己的付出“值”多少减去他自己开的“价”,这其中剩余的越来越多,他这一个人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大,他的社会地位就会越来越高,他的他人心中的地位会越来越重。
价值大于价格能够把自己从头脑思维之中活的清楚的人,不光明白自己需求什么,他更多的时候要明白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求什么,他人需求是什么,他只有把这一些外在真实的需求忙好,自己的需求也就一定一定要满足。这一种所忙碌的内容才会是有回报的,可以持续与长久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意义的。
反过来,他天天所忙碌的是自己的需求,那么全世界对于他都是陌生人,全世界事实上都不需要他的存在,不管他当下是多少有钱还是有权。这就是忙于事还是忙于德。忙于德是可以为利益他人而忙碌。事是为自己而忙碌。
我们同样都感受到对方的需求,但是有道的人,是用心,可能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而普通的人用大脑讲道理,也能够把有德的事做好,利益社会,这是两种不同的模式。
德与道的区分是什么?但德与道就不好区分了,有一点我们可以类比:德是同情心,道是同理心。例如有人掉到井里,站在井上高叫你好可怜我要帮你,这是德,是同情心。而主动跳进井里,能真实感受到洛井人的难过感受,是道,是同理心,同理心的人是对他人有真实而真切的感受,这一种感受会让他自己快速的行动。
道是同理心,德是同情心,德是用脑解决心上事而有德并不上道的人,知道这一些道理,也天天在提倡这一些道理,可是内心对他人的感受并没有上来,内在只是同情他人,或者是可怜他们,把人家当作讨饭的,能够施舍一点是一点,甚至是一边在说着道理,一边事实上对他人根本看不起,觉得自己身高一等或者是自己能够说这一些道理本来就相当不非凡,不可一世。
无感受的同情心是大脑,例如我们向孩子灌输要爱祖国,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会当乞丐饿死,是德,孩子并没饿过与被人羞辱过,你说不学习当乞丐饿死在我们看来是道,我们饿过。在孩子说不定感觉当乞丐很好玩,让他饿一次,当一次乞丐,他就全感受,“道”是二人感觉感受相同,德是有感觉无感受。
《心经》的核心就是观自在心与道底区别就是道的关注点在外,在他人他物,心的关注点在内在意念的变化。是观自在还是关外在?这是两个不同的生活模型。我常带孩子到公园去,然后让他闭眼,这样外在就关上了,他能够倾听很多声音。我们把每个念头每个心事是评价他人的,对和不对,这是上道与不上道,如是不断的反思和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当下在什么状态,这是心的变化。
人从观外在回到观自在,这是两种习惯,需要很久,行为习惯是21天身体习惯改变需要三个月,这是意念上的习惯,这三年才能改变过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