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个智商很高、特别学霸的学长和我吐槽了他一段悲伤的童年往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9422/8e6b68089442eec3.jpg)
“我以为我是带着祝福来的,但是其实不是;
我以为我父母会陪着我长大,但也不是,两岁有了我妹妹把我给了我奶奶;
我以为我妈是可靠的,但是她欺骗我最多。
我以为他们会好好补偿我,结果他们还是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我了,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理解和尊重。
我以为他们做的事是有把握的,说学习以外的事不用我管,结果发现除了学习的事他们什么也没做好。
这就是我很孤独、无奈的原因。”
一些不起眼,甚至伤痕累累的过去,会让本来很优秀的自己,变得比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还自卑。
这就是常见的[消极暗示],其中主要的一种情况就是“惯性不自信”。
很多人都会因为这种状态而感到被困扰,也许是成长过程中经常性被打压,精神状态得不到舒展,所以干什么都习惯性的觉得自己做不好,或者至少做的不会比别人好。
这样的负面情绪不仅会让人不思进取,还会一点点降低人的自尊心,就算看到自己越来越差劲,也不再愿意努力爬上去。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儿童时期的“三观”创造者,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他们指引,世界是怎样的,人生应该是怎样,我们要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等等都由父母引导形成。
有些时候他们会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或者怒其不争而谴责孩子,造成可能让我们铭记一生的自卑心理。
这样的情况如果已经形成,又如何改变呢?
当然不是穿越回童年去和父母说“不要骂我”。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
阿德勒认为有自卑感并不全是一件坏事,因为人类的文明和创新确实有自卑感的功劳。
适当的自卑能让我们愿意努力。
但是呢,该骄傲的时候是要骄傲的。
比如积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在心里鼓励自己。
虽然我周围优秀的人很多,但我们要这样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童话中,老虎才会和绵羊做朋友。
既然周围的人都很好,那我肯定也不会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69422/0663eb71bbf5cd24.jpg)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一句话: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强者救赎自己,圣人普度他人。)
要想成为王,你首先要相信自己就是一个王。
你应该像你所想象中的王那般为人处世,高瞻远嘱,从容不迫。
其次,你要向一个王的方向发展,比如在主观意识里是否明确且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
当一个人同时被心理上的自信和实践中的自信装满,哪里还会有失意的位置呢?
和《国王的演讲》里口吃的国王一样,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一旦让自己有事情做,产生了价值,并认可自己的价值,就不会再有想要逃离生活的想法。
然后,做事尽量全力以赴,在人类文明竞技生活中,尽全力突破自己从前的状态,但不要一上来就逼迫自己达到某个结果。
找到自己的特长,把最擅长、最喜爱的事情做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