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亲章第十八(1)
原文: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白话: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
解读:这一章的章旨是孔子专讲慎终追远的事情,也谈到父母在世之日,孝子在父母身前尽其爱敬之心,可以直接感受那个孝子之心。可是父母一旦去世之后,孝子不能再见双亲,无法再尽敬爱之情,作为孝子的那一种心情,当是何等的哀痛,让我们体会孝子那一刻对父母追思感恩的纯心之情。孔子特在《丧亲章》阐释孝子在父母去世后,最后要尽的义务,也为世人指出慎终追远的大道,这是这一章的章旨。
原文有“哭不偯”,就是哭的状态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这个“偯”就是哭的尾声会拖腔拖调,使得尾声曲折绵长,但是这边讲的“不偯”,那就不能是这样子了,所以“哭不偯”就是说,你哭到声嘶力竭,到一点声音都没有,这是极端伤心的缘故,那声音自然停止,不是说哭了之后还有尾声曲折绵长,这是“哭不偯”的意思。
从哭声、容貌、说话、穿衣、吃东西到听音乐,具体的描述,这些都与平日我们身体的行为有明显的违反情况。换言之,透过这样一个具体的描述,表达丧亲时候自己内心陷入到六神无主、顿失依靠、无法控制自己的孤独与悲伤,因为天底下生我、养我、育我、爱我、用全副心力关注我的人已经离我而去,被那种孤独感和失落感占据整个心思,无法自已。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那个惧怕今天到来了,父母生前肯定有欢喜的事,我们之所以有欢喜,因为有一个人心心念念用全部的心力关心我。如今令人恐惧的事情是什么?是这样一个用全副心力在我身上的人竟然离我而去了,当时的内心除了这件悲伤痛心的事情,你根本没有心思管其它身体外表上或人情上的事情,也就是一位孝子是无法顾及自己的眼、耳、口、穿衣、吃饭等这些外在身体上的行为或者是仪态的。圣人将这些写下来,目的不是要我们跟着这样去学外在的形式,而是在描述一位真正的孝子面临父母去世的那种真实心境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现象。所以有人批评儒家这种丧礼对身体的要求太过形式化,其实批评者只看到那种形式,没有进一步从形式去窥探孝子内心本质的那个展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