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时没有太深的感触,如今与女友同城异地近三年,才切身理解了诗文的苦涩。
相信这是很多“北漂情侣”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名义上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却没能过上相互依偎的生活。我在朝阳,她在通州,工作都比较忙,加班熬夜是常态,只能在各自单位附近与别人合租,她苦笑着说,我俩是“付着双倍房租,守着一份相思”。
除了对方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忘带钥匙或者不用加班的日子,我们才会在工作日见面,其余时间只能把浓烈的四年“调休”到周末。特别是这两年毫无预兆的疫情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常会偷走周末为数不多的“二人时光”。即便顺利在一起了,也需小心翼翼地规划出行地点,免得喜提七天“假期”。

wifi似乎成了“北漂情侣”的“鹊桥”。每天下班后在网上短暂相逢,对着屏幕你侬我侬、互诉衷肠后又各自孤独睡去。况且,现实的距离也会带来网上的疏远感,一不注意错过了某句情话、某个眼神、某个动作都可能引发小小的误会。
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互联网时代的爱情似乎多了几分“演绎”的意味,眼角眉梢的爱意、发自内心的情感需要转化为文字符号和虚拟图像才能传递给对方,是否已成为“二次传播”?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两人关系的除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外,还少不了兢兢业业的手机和告诉运转的网络。
去年国庆,我参加了两个好友的婚礼,并向他们承诺明年就轮到我了。一年时限已过,我和女友仍是分隔两地,已经很少像刚恋爱时那样满怀憧憬地讨论婚后的日子,结婚自然也是遥遥无期。
当然,我自信我俩的感情没有出现问题,只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了。与我们普通人而言,在偌大的帝都立足本就是难事,哪来的资本去奢求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呢。房子遥遥无期、车子暂不考虑,孩子的事更不敢去想。所以,逃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矛盾。
爸妈经常用他们的例子来催我,说他们像我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上一年级了。很绕,对吧!我也觉得,但这就是实事,身边很多同龄人陆续晚婚生子,可能真等到我结婚那天,他们的孩子都当不了花童了。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对待人生,古人似乎习惯于以十年为计,而现在当以月、以季、以年来计,压力太大了、节奏太快了、变量太多了、人生太难了……
原谅我今天文字有些消极,但消极还不至于颓废、不至于丧志,更不甘心沉沦,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顶着如此多的艰难继续选择前行的原因。
愿大家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