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补了一下电视剧87版红楼梦。说来惭愧,四大名著竟然没有一本是完完整整地看完了的,小时候,父亲总是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不过自己本来也就没有很大的兴趣去看,并且当时对这两句话也很不理解,最常看的西游记也只是看着孙悟空和一群妖精打来打去,图个欢乐罢了,对于红楼梦,别说看了,就连听都没听过。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最先知道红楼梦这本书了,或许是在语文课上听老师介绍四大名著及其作者才知道,又或者是在别的什么地方知道的,反正是记不得了。于我而言,之前的只知道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曹雪芹,足矣使我应付当时的考试了。后来到初三的时候,才在特别喜欢看书的历史老师那里知道了红楼梦里的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悲剧,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说元春探春迎春惜春的名字连起来是“原应叹息”,当时翻了几页老师家的红楼梦书籍,看了大概一页,总觉得像在读文言文,一点也读不懂,就对它彻底失去了兴趣。后来又从高中到大学上到一半,都未曾再翻一页。上到大二的时候,理解了很多东西,只觉自己读书太少,便开始了课外书之旅,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脂砚斋批评本,看了大概十回左右,却也因事搁下了,不过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一定要把红楼梦好好读读的种子。如今时间终于有些充裕,便开始迫不及待的要看了,于是先去看了电视剧87版红楼梦。
看完之后,仿佛没有言语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觉得内心空空,但又不知空在何处;为黛玉所伤怀,却又觉得早早病逝于她来说可能是最好的方式;随着宝玉一齐哭笑,不想看他受那么多苦,却又觉得让他经历吧,也好让他成长一下;不喜宝钗的心机,却又能理解她,不能保证自己难免不会为了某些立场而耍些心机;喜爱王熙凤的泼辣,却也知道她办事太绝,如果现实中遇到这样的人我可能会恐避之而不及。老太太的可爱与大智若愚,太太的表面吃斋念佛与背地里的心狠手辣,元春的雍容华贵,迎春的软弱,探春的阳刚,惜春的无情......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立体,那么丰满。他们就像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各个方面打散又重组一样,总是能在这时这刻觉得自己很像这个人,在那时那刻又觉得自己很像那个人。
87版红楼梦拍摄历时三年之久,请了沈从文,周汝昌,曹禺等大家作为顾问,全剧后六集并未采取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内容,而是根据红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来改编的,忠于原著,又不偏离曹老本意。全剧中演员们考究的服饰,优雅的仪态,真真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般,仿佛他们就是大观园里的人,就是他们在曹雪芹的笔下一样。不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有多少能像当年一样精益求精,重质而不重量,想想应该没有,也真的是一种悲哀吧。
当然,不能只夸87版红楼梦的制作精良,还有看完之后对心灵深深的撞击。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盛筵必散。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都将终化于一抔黄土,不一样的是在这须臾几十年中怎么活,有的人选择奋斗一生做出伟业留名史册,有的人选择享受生活满足当下,有的人选择碌碌无为终其一生,无论怎样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样的。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世间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赤条条在自己的哭声中诞生于世间,又在几十年或百年后消失于世间,有时想想,真不知有什么乐趣,有时又觉得乐趣可真大了去了呢。
这世间万物,总是逃不过一个轮回,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想想可真是甚荒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