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包山寺
众赞太湖秋,吾数西山好。处处风光盛境多,芳草连天窈。
今寺独山中,寺里唯僧俏。却愿东风早日还,春笼湖山岛。
包山禅寺,位于林屋洞西北的包山坞中,据史志资料记载,该寺初创于南朝之初,初名福愿寺,梁大同二年(536)正式建寺。唐上元九年,唐高宗李治赐该寺名为“显庆禅寺”;因西山四面为水所包,俗称包山,该寺又是山上第一大寺,唐肃宗李亨又赐名为包山寺,所在的山坞亦得名为包山坞,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包山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相传全盛时有僧房1048间,宋代王銍在《包山禅院记略》中称,“兹院自六朝之后为胜地”,“大丛林,庇千僧”。清末时,僧人分为六房,由下而上依次为静善堂、拈花堂、禅堂、大云堂、下西房、上西房,统称为显庆禅林,其中大云堂部分为主寺。 主体建筑 进山门上台阶转弯处有一排碑刻,细看竟然是怀素的自叙帖千字文等。不知何人临刻?民国年间最具传奇色彩的诗僧画僧大休,曾经是西山包山寺和苏州寒山寺的主持。可能此处碑文与大休诗僧有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避免苏州图书馆的四十多箱珍贵古籍被日寇所夺,将其移藏于包山寺满月阁,住持闻达上人不畏艰险,历时八年,终使文物得以保全,受到了民国江苏省政府、省教育厅的嘉奖。 佛经文物 寺院建筑除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云堂外,还有空翠阁、嫩桂阁、祖师殿、香证阁、凝香塔院、闻经山房等。历代文人到包山寺并留下诗作的很多,如皮日休、陆龟蒙、范成大、王宠、沈德潜、叶圣陶、田汉、周瘦鹃等。自清末到解放初,包山寺住持依次为太虚、大休、闻达、云谷。 寺中原先题额、对联很多,最有名的除“敬佛”御笔外,为清末石湖名家余觉所书的大云堂联:“佳味无多,白饭香蔬苦茗;我闻如是,松风鸟语泉声。” 清顺治年间,包山寺住持山晓和尚,应诏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寺活动,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得赐御笔“敬佛”二字,成为镇寺之宝,现在石公山上御墨亭中的“敬佛”碑,即为光绪年间依真临摩而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