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我现在每天和政府职能部门打交道,办各种手续,经常面对不讲理还不能得罪的人,有时气得不行了都。帮我破。
1
主角:情绪 导演:认知
在职场中,面对“不讲理还不能得罪的人“,结果气得不行,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
解决之道,首先要摆正位置。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朋友的——所以常常面对不投缘的人;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讲理的——所以可能遭遇不公正的待遇;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找一个让自己舒心的环境的——所以往往没那么愉快。这么一想,比较客观,承受力随之增强。这事虽然不妙,但也没那么糟。
假如我们把前者当作应该发生的事,比如讲理,结果一定在现实中碰壁,“应该”发生的没发生,“不应该”发生的都发生了,必然引发很高的负面情绪。“气死了”就是很高的情绪,带着情绪处理这些现实问题,越发难以解决。
情绪从哪里来?
先得说说什么是“心理”。心理有一个简要的定义:生物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心理过程,按性质分三块,即认识(认知)、情感(情绪)和意志(行为),简称知、情、意,三者依次发生。
说白了,世界是客观的,人是主观的,我们都在用个人体验面对现实生活,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关联。客观世界在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中不同,所以才会发生不同的认知、情绪、行为。
人和其他物种不同,人有思想,心理层面高于其他生物。但“思想”也有弊端,如果思想走偏了,情绪、行为都会走偏。这里说的“思想”就是认知。认知生出了情绪,情绪转化为行为。
先天气质加后天环境,多因一果,形成了每个人独有的认知。一个成年人,几十年时间生成的认知风格,根深蒂固,认知的启动是一个高速运转过程,往往非常短促,有时只有几秒钟,所谓“一闪念”。
“贝克认知疗法”有一个术语“自动化思维”,形容认知过程中许多判断、推理、解释是模糊、跳跃的,很像自动化反应,逻辑谬误也从中产生。正因为快,认知过程容易出问题,出现漏洞、歪曲、偏差,但却被忽略了。
认知快速到难以觉察,好像不曾发生过,似乎一上来就是情绪,其实情绪是跟随在认知之后登场。认知亮相很短促,接下来发生的情绪则浓重、显著、漫长,仿佛是主角,并且主导我们的行为,比如“气死了”就会产生行为上的反应。
实际上,主角“情绪”种种表演的背后是“认知”在导演。认知越偏差,负面情绪越高,迁延时间越长——这出情绪闹剧越没完没了。
2
“应该"并非真理,而是陷阱
回到原先的问题上,好多人都会遇到,“不讲理还不能得罪的人”,就句话就是认知——里面包含了“应该讲理”这种看法——这是典型的不合理信念,被称为“绝对化要求”。
我不排除,绝对地来看“应该讲理,不应该不讲理”成立,但站在客观现实角度,这种看法过于绝对,反而会禁锢我们,把我们关进心理的笼子,让我们觉得周遭世界充满不公、黑暗,并且无力解决,好像一切都是错的。
我不是说面对这些不公的事仍然要积极乐天、没心没肺、或心如止水,丝毫不受影响,这都不可能,不是正常人。
人都会有情绪,如果三五十分的情绪,可以很快消化,回复平稳的心情,则这种负面情绪视为合理,认知也相应合理;如果情绪很高,一百分,“气死了”,而且反复发生,让你掉进现实的坑里,则可以判断情绪不合理,倒推出认知不合理。
归根结底,解决认知(歪曲)问题,才能解决情绪(泛滥)问题。
回到最前面说的“摆正位置”,假如来工作时抱定比较客观合理的看法,或者在过程中不断修正认知,就会意识到会遇到“不讲理还不能得罪的人”是人生常态。而且,我们也会有意无意给他人造成这种困境。不管在哪个位置,立场是什么,这种客观现象永远都存在。办事的人相对弱势,所以面临的压力会更高。
如果你是办事的,你可能会被卡;如果你是掌权的,你可能会卡住别人,仅仅立场和位置的变化,也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即使你是包容、善意、照顾别人的,但因为立场不同,也难免会卡住别人,何况那些不大体谅人的人呢。我们和别人互为客观,有时我们也不见得有多好。
有理走遍天下,讲理畅通无阻,这种认识明显过于理想,过于绝对。
其实我个人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比如出版书籍。有些事没有绝对的道理可讲,比如《灵魂摆渡人》,现在大家都接受了,但我原来的书名叫《从彼岸到此岸》,是不是更好——被推翻了,原因是不够商业化,出版方一致认为《灵》更好。然而,叫“摆渡人”的太多了,变成我拾人牙慧,抄别人的。我要坚持不改书名,书就很难出版;要出版,只有妥协。新书《女心理咨询师的日记》,原书名叫《独白》,同样的情况。
以上还算尊重我这个作者,编辑都是可以沟通的,只是理念不同,妥协的一方往往是我。完全不讲理的也遭遇过,之前我有一本书出版后,出版社迟迟不发,无法上架。我自己花钱买了部分书,钱早缴了,毫无下文,整整等了两个月。后来才知道,出版社把自己的仓库卖掉了,把社里所有的书,包括新出版的书丢给一个物流公司,要取出来得跟物流公司打交道,甚至他们把其中一些作者的书当废品处理了。这些靠讲道理都无用。
着急、生气、埋怨“不应该”不能改变客观现实。接受,反而头脑清醒,可能找到方案,推进解决。
从合理预期的角度看,假如把很多可能性视作正常,透彻理解到会发生、是常态、甚至是必然(如和职能部门打交道会遭遇各种不公),那你的承受力会好很多,不会轻易愤怒或放弃。
假如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了,是客观现实,无法动摇,除了继续忍受还有什么办法?有,可以反抗——比如争执、调动岗位、离职等等,但这些难度更高,或者后果更难承担,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选择。当自己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则可以明白,目前受这份罪是自愿做出的选择,避免了更坏的情况——这也是一种认知调整。
前面提到了一种典型的不合理认知:“绝对化要求”,通常包含“应该、必须、不应该”等核心词汇。
听起来这类话很正确,放到现实中执行,却会处处碰壁,导致负面情绪爆棚。
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我这个咨询师也不会那么“讲道理”,我的三观如果认为这个世界“应该讲道理”,我就会害到更多人。
3
请“自私地”改变自己
是不是没有道理可讲就意味着我们的三观彻底黑暗了呢,这个世界从此要以黑暗的方式看待呢?不是。如果你很希望讲道理,你可以自己努力去这样做,但可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他人。
任何我们的期望、意愿、要求都只能针对自己不能针对他人,因为针对他人是无效的,哪怕是自己的孩子。是个人都不可能事事听他人的摆布,没有人会按照我们的设想生活。
要求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把自我塑造得更好,看似很辛苦,但管控自己对你有好处。当你尽力接纳客观、合理认知,拓宽自己的心理空间,提高自己的沟通技术,情绪指数会比较稳定,即便负面情绪发生,能很快调节过来,行为也在适应的轨道上,没有太脱节、出格;长此以往,人生在这样的方向上前进,路会越来越宽。这样的你,还会带动周围其他人也好起来,不错的你总是给他人不错的东西,他们也会给你不错的回馈。
这种自我成长永远对自己最有利,甚至我有时会鼓励大家“自私一点”,把自己变好。
如果你期望其他人变好(如讲道理),就算人家变好了,对你能有什么好处,只不过他能让你舒服罢了,那也是对方的本事。你自己老样子,一成不变,倒要求别人都来让你舒服,想想也不可能。这个观点,我在之前一篇推送 明明是别人不对,干嘛要改变自己?中专门写过。
今天的内容,这块可能是最重要的。
我非常理解这位读者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的方向比较像是“客观世界是错的”的看法。带着这种看法,会感到很绝望、无助,没有出路。怎么破?
不是现实出了错,现实本来就那样,不好也不坏,又好又坏。而是自己还有成长空间——我认知有偏差,改变认知使它更合理,能接受外界的人和事,我情绪有时有些负面但可以消化,不会长期深陷其中,影响生活,接下去的行为比较积极,有建设性,能帮我实现目标,收获更好的人生。
这不是灌你鸡汤,是教一个人消化黑暗,强大自我。黑暗和光明是联系在一起的,咱不能看见光明时认为理所当然,面对黑暗时说怎么会这样。如果是这种心情,永远无法面对黑暗,而黑暗永远存在,不会被消灭,它不会因为你的态度发生任何改变,只会因为你不能消化,对你造成伤害。
如我公众号所说,“不增加正能量,只减少负能量”,心理咨询师不是教人们怎么“破”一个事,“啪”丢出来一个方案去修理这些“不讲理又不能得罪的人”,让他们变得“讲理可以得罪”——心理咨询的要义,是改变自我,把自己变得更强大。
我没有本事帮助谁直接改造现实生活,那是上帝的工作不是人,但我能帮助你自己改造自己,进而通过更强大的你,建设你的人生。
改造认知——消化黑暗——强大主观——改善行为——建设客观。
抱着不同的认知去完成同样的事会得到不同结果。要破解的终归是自我,方向始终是向内的。
问题来自我的读者群群友提问
感谢群书记周厚朴整理我的语音答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