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驻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已有多日了,不觉间已成为我的"第二大乐园"了 喜欢写作的萌芽也早已不记得了,用笔墨行文抒情、随笔记事也不知从何谈起了。
长期的以文会友,使我的写作得到进一步积淀,平台也阔了罢。相识了更多的协会作家、文学领域的老师和写作爱好者了,这些曾是记得的。大师云集,使我变得更"沧海一粟"些了。
前不久,在与挚友会话时,他叙述了他的高中生活,并对一主任叙述和印象是多的,这似乎也使我心里显得颇"不平静"了。
我与先生的相识,是庆幸、偶然的;更多的我愿称他为“君子”。
王先生是钢城人,也是我的校长。他是钢城先进的教师代表,丰厚的教学功底、管理经验,使他不得不出众些了,而你在他身上看到最多的便又是“礼”了。
据说,王校长是当地一高的,接受调配才来到民办这里。或许他的“优良”选择,才使我与先生相识。先生也是学校建校几年来做的最长的了,口碑也向来是好的,“礼教”也不曾改变。
清晨,周围的大山还在"沉睡"中时,钢城的小镇是宁静的,而校园也已书声琅琅了。冬日里,我们早课站班里读,感受群聚书生的温暖。夏日里,我们站在室外读,共伴蝉鸣,共吸晨露,让此刻的瓷白长廊,也显得无尽而井井有条了。先生的查课,自然也是日常,大家在"海洋"中行舟的同时,也会用感受去触觉,他是勤劳的三个年级先生都会去,每级都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先生每天都用脚步丈量着、每寸瓷砖,或许数量的多少也只有他知道了吧!他查课时双手是背后着的,身体弯弯前屈,是山谷中的竹……
尤记高一时,我们班在学校是"出了名"的,违纪连连,"学习气"更不用说了,也是没有团员名额分配的,几次请询班主任老师,也无济于事了。之后,我便找到先生办公室,几次都没有进去,内心自然是忐忑、紧张的了。在学校的一次篮球赛上,王先生是有在人群中隐没参加的,热乎的氛围是不易发现的,我又一次鼓起勇气,双手紧握攒动着,走到先生的旁边,又似乎试探着什么些吧。我向先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片刻后,先生看着我停顿了许久说:“为什么想入团?对于入团的严格考核,就不单单于成绩了”。我想,入团就是真正的向党组织靠拢,做有志青年,为人民利益、为建设伟大社会主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刻,对于先生的考核,也应当明晰和更加确定了,核查的尽头也正是机会的浮现了。要说与先生相识,我想这是第一件事了。
先生的记性是好的,一次相识便会深刻。
先生是一位幽默、亲近的人。今年的四月,与往常不一样了,原本温暖的春日却迎来了新一年的大雪。在放学去食堂的路上,被厚重的雪被盖上了,无从分清高台与平地了,单薄的鞋子也很快被,量身定做的足迹所侵湿。雪还一直下着,出来后便在半路上看见了先生,先生是一个人的打着伞,我原本只想过去搀扶着先生怕雪滑,先生笑着回答我:“不碍事,正年轻 哈哈哈”还询问我冷不冷穿的?并说明天气的异常“倒春寒”见我没伞便邀我一起同行了,那时我不曾觉得自己是学生,更觉得与其是知己。在路上先生询问我:“最近学习感觉怎么样?” 先生见我有些迟疑,便笑着说:"自我感觉良好,对吧?"那时我也是激动的,不知说些什么了。便对先生讲了实话:自己一向是学习认真的,但是成绩不有凸显,有没有什么学习方法?先生也向我道明了建议,应当回归错题,把握考向。那时我真正的懂得了什么叫"倒春寒"……
在食堂,我们班的座位是靠近打饭窗口的,先生也一般是学校最后一个打的,来的也不当晚了,或许这样他才安心吃吧。我吃饭也是慢的了,看见先生我便招致他来到这里,入位后,先生把他盘子里的鸡块全夹给我了,我当时应是拒绝的,先生说:“你吃你吃,多吃点,长个,我晚上减肥吃少。”如果说"瘦骨"是十二分,那先生则有十分了。吃饭时 他的话是少的,细微间也渗透着纪律榜样的约束……
要说这应当是于先生的第二次相识了。
先生的言谈举止无一不是"礼教",思想渗透育人、做人;用行动潜移默化,不仅在课堂而有课外。要说这应当是学校最著名的"30分验德"了:在学校的播广厅对面,宽阔的水泥小道上,也应当算是大路了,先生看到地面的一张纸,习惯性的随手捡起,而又放下了,他就站在纸的旁边说是“看人捡”不如说“验人德”,整整30分钟,先生目睹了来去的人群几十只,而更多的是与其校长打招呼,却无故旁边的纸张了,或许他们只看得见大的光罢,如苍蝇又该何同呢?
先生会讲思政课,也会讲英语课,可能思政课更为拿手些吧,他的课我是没有听过的,但是我有听其他老师说过:先生在英语公开课中引入“智能课堂”用手机查单词 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或许这与先生提出的倡导小组讨论有些关联吧!我想重视小组讨论是对课改的落实,是对教育落地实操的一种践行,减少教师课堂的知识灌输,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评课老师都对此感触深受、热血沸腾的,印象也自然是深刻的了。我没有听过他讲课,但是好在听过他的几次演讲。他是没有多余动作的,讲课是非常谦抑、自制的,没有任何舞台道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先生讲的很诚恳,甚至很天真呢。但是你要真正的听"懂"了他的话,一定"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的,并且终身受用的。听先生的课,如学生听孔子般 举一隅而三隅反。 先生会讲英语、会讲思政,会讲志励 同时他更能讲好人生的大课。虽然没能亲临先生的课堂,但那也一定是"活"着的。
先生尚礼,温儒尔雅,平易近人、谦逊严谨,我想这与先生爱好看书,总有十二分关联吧。先生所办公的地方,记得有三架储书柜,里面铺张满了各类书籍,文学报刊。原本单调些的室内总会被一些书本的"彩色"所点燃,被书香所点染。一天晚上我收到了编辑老师所邮寄的五月份素材报刊,上面由我前月匆忙编写的几个片段,应有七八本,我将其送至先生一本,得到了先生的赞赏与肯定并称赞说:“这是学校前所未有的喜事,也是一大亮点了”先生会写文章我是知道的。我将其我六月份的预备赛省级征稿拿给他看,并且特意询问我日期,还交代我:写好点评后,我放在办公桌上你随时过来拿就行。 之前对于接稿的各项赛事活动,要求上报学校栏目其实我一直是犹豫着的,总在想:自己并不能代表学校,是否擅作主张、鲁莽行事?不成熟的文笔句法,会不会为学校点黑?又是否让人想会有功利之心?后来,我明白了 其实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学校在成就我的同时,我也应当为其增光添色,为之一臂力量了。
后来,我向先生提出了省级诗词选拔赛想与他共同参加,“诗词?我是写不得的喽”先生嘴角上扬的答复道。“你喜欢诗词,喜欢写诗?”我点了点头,先生便双手轻盈的打开储书柜的门窗一角,缓缓道将其伸展开来,将一本白色硬皮封面诗集取下,按照习惯性的拍一拍书上未曾有过的灰尘。先生取书是从来不用从头过目的,似乎早已在心中贴好了标签——《羊群放牧者》。先生给我的时候说:"这本书是我们当地的一位放养者所写的,他只读过二年级,现在也是诗人了,你拿去看看"。打开封面,在第一面的空白页上,写有“松山赠王”等字样,突然觉得有些沉甸甸的了……
我对先生是不了解的,但他思想渗透的教化却是长存的,使整个校园都弥漫着"清香",也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先生的话语是不多的,但句句富有些分量,和先生谈天也正是一种享受了。作为民办学校,无法直接享受国家的资源共享与津贴分配,先生也是面临着外界的质疑与压力了,但我想他的德育美行,淳淳教诲,体贴待人,幽默谈天,接收、整治到回信 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校所提的建议,这里根本看不到领导所有的架子了,这也是先生其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了。
有些相识,大概先生都早些不记得了吧,我更多的愿意"将其珍藏,让其常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