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减肥的经历,可是总是不了了之。
朋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全家从爷爷奶奶辈就没有瘦人,他小时候是一个小胖子,就像童年时代的彭于晏,长大后吨位十足,后来不到35岁的年龄,就查出了各种指标严重超标,然后在38岁的那年被确诊为糖尿病。在他这前半辈子中,大大小小的减肥经历已经数不胜数,可是没有一次能够减肥成功:先是说要保证每天跑5公里,跑了两天后,觉得好累,要不先从3公里开始,又跑了2天后发现,膝盖有些疼,觉得自己不适合跑步,改做其他运动。
接下来准备在手机上下载健身APP,每天跟着做健身操30分钟,可惜,才做了不到一周后就偃旗息鼓;后来朋友陆续报过游泳班、网球课、徒步健身走一大堆课程,可惜最终都是白花了人民币;有一次,朋友说工作太紧张,没时间去健身房,要不在家买个跑步机,每天快走30分钟,边走边看电视剧,两不耽误。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跑步机悲催的结果是:一年之内被使用的次数五个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最后光荣的成为了女主人搭衣服的支架。
还有一次,听信别人的鼓吹,说世界上最好的减肥方法根本不用锻炼,照样能达成减肥效果,那就是两个字:“节食”。从那以后,朋友开始坚持每天早晨只喝一杯豆浆,中午只吃一个苹果,晚上啃半个玉米。可是才坚持了2天,就头晕眼花,连站都站不住了。之后去餐厅一顿海吃,这才稍稍恢复了些力气。节食减肥法也以失败而告终。
朋友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想”做和能做到完全是两回事,冲动的做决定不难,可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扪心自问,我们每一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中,冲动做决定,事后后悔或不能坚持下来的例子比比皆是。
上个月,我参加了一期写作训练营,为期30天,每天要上课,做笔记,写作业,打卡。整个训练营参加的人很多,分成好几个班,每个班又分成若干小组。训练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热情洋溢,兴奋异常,记得开营直播时,很多学员畅所欲言,有人要完成自己的写作梦想,成为一个“作家”;有人很现实,想学些新媒体写作的技巧来赚点零花钱;有人想靠写文年玩转公众号年薪百万等等。可是随着训练营的推进,打卡的人越来越少,没有任何一个小组的打卡率是100%,绝大多数在50%左右,临近训练营尾声,很多小组的打卡率直线下降到20%左右。
最后能够成为优秀学员(全勤打卡,优秀作业)的人寥寥无几,就连自己在后面几次的作业完成时也有些敷衍,刚开始的满腔热情似乎也冷却了下来,趋于平淡。
人类天性中,总是会无意识的选择眼前的利益而冲动做出决定,比如花了大量的金钱去减肥却屡屡失败的朋友,他的潜意识告诉他,只要报了什么样的减肥班,他就会瘦下去,只要买了跑步机,就会在家减肥成功;也如同去报名参加各种学习班的人,看到丰富具有煽动性的广告词语,看到广告中某某某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一举成名,身价倍增后放佛就看到了自己,于是脑子一热,迅速付款,可事实上往往坚持不到最后,半途放弃。
我们的大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情感大脑,它总是指挥我们去快速无意识的冲动思维,做出冲动的决定,比如双十一看见商家打折,没忍住买买买的女性,后来寄回来的东西太多,才发现自己刷爆了信用卡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另外一部分是逻辑大脑,它是一个缜密而运行缓慢的逻辑思维过程。记得在电视剧里看见某些伟人在思考重大问题时,总是手拿着烟,静静的坐在书房里的画面,正是逻辑大脑在飞速旋转,异常活跃的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冲动做决定的次数总是比理性的时候要多的多,比如无法抑制的烟瘾、酒瘾;比如闪婚、闪离;比如过度消费、暴饮暴食等。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情感大脑和逻辑大脑在相互竞争后的行为。
我们总是败给了天性,因为我们总是在情感的驱动下做出决定,而太缺乏逻辑性的思维和自控力。往往那些冲动做决定的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容易分心,无法长期坚持目标。
冲动和无法长期坚持目标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
了解了冲动的本质后我们要学会的是锻炼自己的自控力,每当你头脑发热时想有所行动时,一定要默默的告诫自己:“别冲动,冲动坏大事”。然后做一个深呼吸,听听身边人对你这件事情的想法,思考一下,做出决定后自己可能会承担的最好的和最差的结果是什么。
给你的逻辑大脑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去做决定。
我们人类是复杂的情感化动物,总是被身边的喜怒哀乐左右,情绪也随之起伏变化,继而会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前几天京东当家人在美国的所作所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冲动性行为,也许那个女孩身上的某种味道,某个微笑,某个动作,勾起了内心中隐藏很久的欲望,在当时当下,就做出了事后令他万分后悔的行为。伤人伤己,得不偿失。
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门需要一生进修的课程。在做决定时,多一点理性,少一点感性。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希望未来的我们都少一些后悔,多一份轻松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