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814/4212e16e0c873447.jpg)
从小家境不好,能吃上饭,吃饭时有肉吃,那种满足的感觉就像“夫复何求”。
记得在农村合作社时,喝水是用毛竹做成的竹罐,在大水桶里舀着喝。
后来田地分配到户,家里条件好了不少。
记得在1980年,我们家从祖宅的一间半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老房子搬到了用泥砖搭建的三间二层楼房里。
虽然家里还是泥地,用玻璃丝搅拌粉刷的墙上露出一撮一撮玻璃丝,底下的二楼也时不时漏点雨但好过老房子无数倍,而且我与哥哥都有了自己的床,自己的空间,不用再一家人挤在一张一米三五的床,下面垫着的稻草时不时会跳出跳蚤;虽然家在半山腰,一到晚上猫头鹰凄惨的叫声络绎不绝却又静的吓人,那时我常常怀疑一出家门,外面便是鬼、山魈之类的。
穷是那时农村的普遍现象,因为普遍,大家都一样,也不觉得苦,反而是乐的时候更多。
在分家时,老爸分到一个盖子都破碎的青花白瓷瓶,别的叔叔都不要,可老爸老妈当宝贝,喜滋滋地收在囊中。
老爸是一个有情人,我们小时候的书本(可惜搬家时都扔了),奶奶的念经本(全是奶奶用毛笔手抄的),那时的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一大堆……
也许我对瓷的偏爱就是来自老爸老妈对青花瓷瓶的宝贝。
金银首饰我不爱,钻石珠宝也无所谓,可我爱瓷器,虽然不懂,知道无力买,就是喜欢看。
前日在新华路路过一家买龙泉瓷品的店,忍不住进店看看,欣赏欣赏。老板娘的热情介绍,随口之间就是一个又一个有关瓷品的来历与诗句,不由得打开我的心房,我想要一只属于我的瓷品,是真品精品。
老板娘介绍了不少款,有名人纯手工落款的,有半手工的,有纯批量款的,我却爱上了这款秘色瓷的小茶壶。
其实老板娘拿起这个壶说“秘色瓷”三个字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次听到。
怎么说呢,就是一见钟情,我心里叫着:就是这个颜色这个味道这个形状,我想要。
又跟老板娘看了其他不少的精品,可我的心就在这个壶上了,上去了再也没有下来过。最后老板娘给了一些优惠,我价也没还就直接下单付钱了。在于我,这份瓷品的知识以及这个瓷品在我心里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老板娘给的价格,我愿意给。
回到家,我搜索了有关秘色瓷的知识,恶狠狠地补上我无知的残缺。
秘色瓷在文献上最早出现在唐,唐代诗人陆龟蒙写了一首《秘色越器》诗,对青莹雅致的越瓷赞誉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二字由此出。
还有五代人徐夤的诗中也出现“秘色”二字,他把越瓷的釉色描述得犹如美女簪花,此诗题为《贡余秘色茶盏》,诗云: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古镜破苔当席上,嫩荷涵露别江演。中山竹叶醅初发,多病那堪中十分。"
但究竟是啥颜色是“秘色”争论了上千年。
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挖掘陕西法门寺塔地宫,出了十六件瓷器,基本都是绿釉。
这些瓷器,在唐代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资料上记载为“秘色”,此后绿色就成了定论。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上博展厅的晚唐越窑海棠式大碗就是花口碗中的佼佼者,因为器大规整,釉色青黄和造型酷似四瓣海棠花而显名贵。
壶又是一种特色器,形状分盘口、直口、喇叭口,壶身有圆腹、瓜楞形腹、椭圆形腹等。唐代执壶最明显的特点是短直流、小曲柄、体态饱满。晚唐至五代,流与柄相对加长放大,腹体喜作成瓜果形。宋时则形体轻盈秀长,尤其流和柄,几乎高于壶口。细辨这一时期的碗、壶、水盂等造型变化,可发现一些小规律:花口或瓜楞体呈四瓣通常为唐,五瓣系唐末五代,六瓣属宋;直、短流的壶为唐,曲流或长曲流为五代或宋;平底足器物的年代相对较早,玉璧形底足多数属唐中晚期之物,唐末五代出现了玉环形浅圈足,宋代圈足相对见高见窄。
按照上面介绍的,我仔细对照了我这个秘色瓷壶,壶口直、短;小曲柄;体态饱满;玉璧形底足,就是按唐代古法制作的。
用新壶泡上普洱茶,再用上我的铁胎瓷梅花杯,一口在唇:润、滑、甘,好不滋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2195814/57ed718f4c9f2e8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