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他真正感兴趣的事某某其他。这些人经常感到痛苦,因为他们觉得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喜欢。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上阐述了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参考。
不感兴趣,实际上是因为做不好
这些人并不是对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而是没能力把当前的事情做好。 几乎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尽量避免自己的短处。
长相不好看的人往往不喜欢拍照;跑调的人通常不喜欢和朋友一起去唱歌;注意力分散的人常常不愿意去图书馆...当然有少数例外,只是因为他们不自知:长相不好看的人天天发自拍;唱歌跑调的人居然是麦霸;图书管理竟然有那么多人玩游戏看电视。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是不是仅仅因为这件事我没有做好?如果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那么就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做好这件事究竟对我有什么意义?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得挺好的,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件事情对自己确实没有吸引力,那么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好了。
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事,你真的开始做了吗?
人们总说自己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
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的事情,转而去做新的“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往往发现,想要做好这件事情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过多久,这些人又会因为做不好这些事情而对它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将这一行为“合理化”:“我才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这个...”.
兴趣并不是很重要
综上,兴趣并不是很重要,至少她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对一个人来说,某件事情只要能做好,并且做到比大多数人好,他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有一些父母打着“培养孩子的兴趣”的旗号培养孩子,听完专家的只言片语后就给孩子买来了所有的教具和教材,但最终发现然并卵。培养孩子的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几本书就可以的。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学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件事情及其耗时耗力),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直到做得比别人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成年之后的我们,在我们培养兴趣的时候,其实也是培养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
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
最终,我们有些人之所以在兴趣上痛苦,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擅长了,自然就做的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了,兴趣自然就浓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进入良性循环。
可是,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所谓“没兴趣”,往往不过是结果,如果将它当做“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的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原文链接 https://www.devzhao.com/post/9eda770c.html
来自 学而时习之 · devzhao.com
转载时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