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困在悲伤里无法出来,也不想出来的男人。
每个人都有,只好在愤怒、酒精中伤害自己一次又一次。然后换个地方继续囚禁可怜的孤魂。这部电影就是受伤孤魂存放之所。
如同《月光男孩》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故事非常简单,但两者有着一个决定性的不同——人物虽都具有创伤面,但月光男孩来自人文话题,也即游离在叙事体之外的“同性恋”话题,是可以直接代入叙事作用中的;曼彻斯特的这个创伤则是叙事内的,影片主角Lee的人物核心是大约在中间点通过回忆揭示出来的;并且这个点是影片最重要的重点。
这个中间点的位置就可以为我们揭示影片剧作的基本结构:前半段落,其实叙事都在缓缓揭开主角的人物背景;从刚开始进入,一小段他的日常,到突发事件发生,哥哥去世,到他一步步来操作整个事情,直到“监护人”事件,他的回忆,烧死孩子的事件被揭示,人物的塑造完成。这个段落刚好发生在影片一个小时左右的位置,真的是严格的中间点。而中间点之后的叙事,就是叔侄二人的人物关系,各种事件(渔船马达、女朋友、Joe的葬礼和墓地、搬家、Lee前妻、Patrick妈妈)等等填充其间,最后进入一个比较平顿的结局。
所以整部曼彻斯特,最重要的活儿就是怎么把“烧死孩子”这个事儿和这个人物的调性给表达出来。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标准的创伤电影,给我们描述了创作者对于创伤人的一种认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4795/e375fc025a020254.jpg)
对曼彻斯特,我们看到第一个重点,因为创伤是过去的回忆,不能避免有闪回,所以前半部分影片略带一些非线的叙事特点,避免闪回显得突兀。第二个,因为这个创伤如此令人震惊,那么前半部分怎么藏,怎么表现人物状态,怎么慢慢揭示,就是看出水平的地方。
创作者的选择,其一是Lee在创伤之后的人物状态,剧作写的非常准确,一个就是逃离家乡,一个就是性格变得暴躁、郁闷而且有点无所谓,活着没什么意思。我们注意这个人物性格的写作,也是有延续性的,在火灾事件之前,他就有点浪荡,爱喝酒,虽然很有爱,但是有点臭男人习性,经历了这个火灾,他变得暴躁、酗酒(酒瓶不离手)、无所谓,非常合理而有调性。
其二,就是小的铺垫,比如好许多人说“这哥们儿就是Lee Chandler啊?真的啊?”我们一下子来了兴趣,这人到底有什么历史呢?再慢慢解开,就不显得突兀。
凯西·阿弗莱克凭借这个Lee的角色获得影帝,确实演的很有味道,而且个人认为比《第一夫人》之流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人物还是在影片里活着的,没有感觉飞出来,而是活在那个世界里。这个角色的casting选角也很不错,阿弗莱克的眉眼里具有的某种忧郁和迷茫的特点显露无疑。
还有一点,就是曼彻斯特拍的确实好看。影片的视觉选择很克制,但反而力量非常深厚。大量稳定的固定镜头,比较传统的切镜头,一定的稳定移动;画面的色彩始终比较单薄,色调偏冷,就算进入春夏季也依然如此。这不光是颜色和光线的选择,还有美术,使用了大量金属、毛皮、雪、泥土等充斥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开始那一组在水面上的镜头,真稳、真漂亮,真对。
影片的配乐也使用了一些弥撒曲、奏鸣曲,虽然算不上特有特色,但是还是很符合整体的味道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4624795/1dadbdccefad8669.jpg)
这是一般故事无法企及的生活真相。这是枪林弹雨、千军万马、十万个小怪兽无法达到的心灵深处的震撼。因为不矫饰,不假,不复制模版,更不判断谁比较可怜或比较乐观。生活就是这样,你就继续吧。
琐碎生活的悲伤愁苦,无论你是IPO成功的CEO,还是权贵精英都无法回避。你或许可以喝个贵点的酒,去个贵点的地方旅游,然后再看个大片填充下被伤害的空洞。但过不了几秒钟,注定和平民屌丝一样,重新又被愁苦困扰。
找到一种有能力触及内心深处的电影,是个很幸运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稀缺的能力。
就好像一艘宇航飞船,能抵达无人抵达的黑暗深处。
希望这部电影,同样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启示与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