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家分享一下有关孩子在国外留学社交问题的思考:
我的朋友以类似的从留学开始,在美国打拼,以致成功的人生经验要求我孩子在留学期间把交朋友放在第一位。他说,所有人都可能是你的朋友,除了父母,你的朋友不应该是一种样子。一则现在的学习是在生活之中的,而生活不能没有朋友;二则以后工作打拼时,你会发现社交能力要比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获得事业成功更重要。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circle里,一个会决定你达到人生高度和幸福的circle,现在就在开始编织。交朋友的资本不是你有多优秀,而是要有Empathy。
女儿在bordingschool,任意选课(她们学校规定室友不能选同一节课,如她的室友同年级都必修数学课,那么就要错开一个在上半学年一个在下半学年),没有班级概念。每堂课与不同的人一起上,也有不同年级的。若不会交朋友,可能毕业了连“同学”都没有。我女儿几乎是唯一一个与各国同学交朋友的一个中国学生,其他十几个中国学生自行扎堆。我问她原因,她说的非常到位:一开始可能是语言不足且与本国同学一起更亲切熟悉,到后面是双方都不愿深交。我认为我女儿点出了一个非常深刻到位的差异:中国人交朋友时要JUDGE,老外孩子求同存异。中国人认为既然是朋友就是全面匹合,你的circle与我的重合。老外不是,每个人可以有多个朋友群。比如女儿的好友有另一个朋友群,若投缘可重合,若不合就不在那个群,但两个依然是好友。为什么在boading school这么好的条件下中国学生依然交不到外国朋友,我觉得我女儿找到了核心点。
当她很随意地用到JUDGE这个词时我觉得太对了。JUDGE些什么呢?我女儿的室友的父母都是哈佛教授,有一次我随意与她同是上海的同学家长提及。结果开学后上海的同学找到我女儿要她帮助与她室友交朋友,然后说:说不定以后申请哈佛她爸妈能助力呢。这个例子很经典,因为这里既有学生本人也有家长的judge。这就是中国人的典型judge。所以老外孩子不愿与中国学生交往,也是因为他们在交往中感受到了这种judge,他们也不笨。中国学生要对每一个交往的人打分分档次由此决定交往与否和程度。所以反而是老外孩子会结交不同背景的人,只要有一部分是相同的,我们就拿这部分共处,不同部分相互尊重,各玩各的。这就又回到我朋友教我女儿的:要交朋友,先要做好一点--EMPATHY。遇到穆斯林,烤羊排一起吃,红烧肉你自己躲起来吃就完了。
现在问题来了,女儿不太与中国孩子交往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及糟糕的。但她告诉我说她总是能感受到中国孩子的那种judge,即便给我打分A,很肯定我,但我讨厌judge本身。我不能说她错,甚至也认为她很对。
这也是我今日与大家分享的难题。我希望也认为孩子必须有很多的中国的朋友,有高见者不吝赐教。
反驳意见:
什么叫读大学交朋友很重要?难道其他时候交朋友就不重要嘛。其他时候就交不到朋友嘛?只有大学可以交朋友嘛?关于你发的长微信:
1. 美国人也有Judge的情况
2. 美国人也有只有一个朋友群的。在大多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都是选择和最合的来的那一批人同进退的。只不过比起清一色的中国人的亚洲面孔来说,他们的一个圈子里可能各类肤色的人都有。不像一群亚洲留学生那样,十分容易被区分开
3. 中国留学生朋友圈大致重合的原因是他们所有的朋友都是通过相似的途径结识的;如果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或者其他课外活动,那么工作认识的,社团认识的,上课认识的,宿舍住附近的自然而然就会分成好几个圈子。 这其中可能有互相认识的也可能没有。而互相认识的可能就是上文中所说的“有缘”。 所以我觉得这种现象并不是所谓的圈子完全相同的硬性要求造成的,而是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种类有限, 以至于结识的人有限
4. 不愿意深交的原因是找不到共同话题。比起中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和美国学生来说,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往往很难找到共同话题。聊不起来的人很难成为至交好友。 有选择的话谁会坐在那里尬聊
5. 中国学生表现的是有多明显以至于美国人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是为了某些功利性的条件才向自己示好的。
6. 不觉得所有中国人都会先Judge他人再结交
7. 提出中国人在judge他人这个论点的本身就是一种jud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