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本书让我感慨颇多—《最后走的人关灯,论人类的灭绝》。现代人生活日益方便富裕,人在家中坐能知天下事,想吃什么想玩什么都不是梦想了。一个快递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能送达,人们不只是专注在衣食住行上,娱乐休闲等也丰富起来,想去哪去都不是难事。
当我们享受这样的幸福之时,有没有想过很多东西都是双面的,人们一面在方便自己的生活,另外一面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小时候老家农村那边,山里有很多山泉水,放牛的村民路过都会在泉眼水里解渴纳凉。后来某矿泉水厂搬迁选址选中了这里,村民知道了这闲置的大山通过这个矿泉水厂,可以给予村民一笔款,同时还能给村民提供就业机会,何乐而不为。
几年下来,由于厂子不节制的抽水,村民的井不得不深挖几十米才能遇到水层供家庭用水。道路被厂里的大货车压的坑坑洼洼,路边的岩石压塌了。由于没有提前做防污协议,厂里的白色垃圾到处都是,原本茂盛青松的绿树,到处挂着塑料袋品相难看,泉眼水也没人敢喝了,不再清明透彻。最后因为水源枯竭厂子搬走了,可是对大山的伤害却是持续性的。
纵观这件身边发生的事来看,十来年的时间,一个青山绿水的世界,短短时间就面目全非,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看未来,如今正在积极的改造,退耕还林,禁止放牧伐木,可是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其中投入也不会比当初所得的少。
前两天的发布的黄色预警,俄罗斯远东地区遭沙尘暴袭击,能见度为零。中国13个中西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受到扬沙、浮尘或者沙尘暴的形象,提醒人们注意防护。多少人有经历过沙尘暴天气,漫天飞沙视物不清,又有多少人走过雨路,满身满车的黄土点。可是我们在低头躲过这些天气的同时,有没有抬头看看他们的伤害,反思这些自然灾害是由何而来。
看过一篇濒临物种红色名录,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鱼已经宣布灭绝,长江鲟鱼最早可以追溯到1.5亿年。这样的新闻很多,也说明很多动植物正在离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因为人类的捕杀和环境破坏,很多生物永远的消失了,那么,同样身为生物的人类,未来会不会有同样的命运呢?
如果我们还在短视于眼前的利益,忽视长期主义,这样的一天还会远吗?每个家庭都有维修房子的经历,我老家父母那里又铺了新的瓦,重新做了装修,收拾的非常漂亮,其实这些花销都够他们置办一个新的住所了,可是他们只在原来的房子里不断翻新,不愿意搬新。那么如果我们的家园不再适合生存,那剥筋脱骨的痛是不言而喻的。
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一个词”后生物学”,提到生物学的未来发展是由机器人代替人类进行的。作为人类,我们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发明能力,我们能创造出更聪明、更理性、不会像我们那样因存在矛盾的需求而备受折磨、更容易在这个大部分被摧毀的地球上生存的机器;但是,如果我们不小心,那些我们设计出来的智能机器,将会在我们遗留下来的那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球上取代我们。我们应该把任务委托给谁?
想到《流浪地球》科幻电影里的一些画面,人类求生计划,地球一片灰暗无法生存,人们回头看那赖以生存的母星一片荒芜,又是何种心情呢?对生存的渴望,对死亡的恐惧,对原来的地球生活的向往,现在的一山一水也许对未来都是奢望,那个时候就再也回不去了。
我们需要行动,刻不容缓。幸亏大自然赐予了我们几种天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行动的能力一这此能力阻止了那些把我们推向灭绝的行为。我们必须立即着手滅少增长:为了长远考虑,我们不可能继续像现在这样持续每年消耗大量地球资源。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了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更为了我们的家。个人力量也许不大,可是积少成多汇聚在一起,会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世界上有很多人和组织,还在坚持做这件事,坚持做对的事。
我记得看到一个综艺节目,一些明星组织身边的人去海边捡垃圾,去宣传环保知识,去告诉大家物种和保护知识,去呼吁行动起来,对于我们永远是不孤独的。
即便我们没有明星的宣传效应,那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用水,点滴都是积少成多的,少用一些含化学物质的洗护用品,因为水是大自然重要的资源。节约用电,记得前几年煤炭量的问题,市内很多大商场都强制关电,其实火力发电仍是目前的途径,其中对资源的浪费也是不可忽视的,节约用电也是在节约能源,从身边小事做起,随手关电,节约用度。
人们一直重视个人利益,为了获取利润不惜以破坏环境滥用资源为代价。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排污过大,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自然负荷很重。提倡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个人方面也可以从垃圾分类做起,可回收垃圾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就很有趣,她叫自己拾荒人,其实她就是把一些可回收的东西在制作,通过手工改造成新的摆件挂饰等等用品,非常好看,现在很多视频教程什么的,大家也可以跟着学习。
写到这里我发现的自己知识很少,不由得想我也是那低头躲灾害,不抬头观望和反思的人,我的脑袋里知识有限,关注的少经历的少,一些方式方法还没有习得。不过这条路还有很远很远,希望我们都不做那个最后关灯走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