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京都火车站》
作者:海上的香格里拉
照片是我在2016年游京都所拍摄
京都火车站作为京都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门户,建筑物的历史文脉和现代需求这两者本身就存在着一种矛盾。其实体量轻巧的古典分段式设计更加讨巧,也更容易契合京都的文脉特点3。笔者曾多次到访京都这座古城,这座城市给笔者留下了两大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就是很少能看到高层建筑。第二就是京都的寺院和观光景点特别多,如果一次就想看完大多数的景点难免走马观花。因此笔者采用了“拼贴城市”的方法将京都的游览分为几个主要的片区,并通过多次的游览加细细品味,最后再将各次的游览地图和游记加以汇总。
笔者在多次游览京都之后,必然会思考京都火车站这个庞然的现代建筑矗立在古典建筑和城市风貌保存得如此完好的京都古城,这个建筑和城市的关系是否恰当的议题。
然而通过对站内人们活动的多次细致观察就不难发现:人们在站内的公共空间根本看不到火车,建筑是一个集酒店、百货和购物中心的综合体,甚至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个车站。原广司的建筑作品,其形式感很强,在建筑空间构成方面追求富于哲理的虚实效果,也常常运用各种有寓意和象征的各种建筑符号,力求表达现实生活中的“虚像”,抑或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空间景象。
因此,笔者认为原广司首先主要通过建筑内部的长条形空间,并结合有节奏和韵律的方形基本单元,通过塑造一个峡谷状的“时光隧道”,隐喻了车站对京都这座前年古城的“时光穿梭”。然后原广司再通过各种城市广场、大台阶、屋顶花园等体验性空间的塑造,让这个车站不仅仅是火车站或者交通枢纽,而且也是城市大型活动的聚会中心、亦或是城市开敞的大型露天舞台,在这里可以咨询和观赏京都古城的全景,也可以是城市的休闲会友之场所,也是购物中心和空中城市。因此,设计师原广司展现了他在时间与空间、虚与实处理上的娴熟技艺。
原广司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位:
陈靖远和金海波译有原广司所著的《聚落之旅》一书,他们在编者按当中对本书作出了评价:相对于大都市,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闪耀着光辉的聚落集镇,却依然保留着为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那些叫做聚落的艺术品都名副其实地活在当下,聚落就是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表现。城市中,并非只有现代化的和功能性的建筑才能称其为建筑,在世界各地,事实上存在着根植于当地的、与大自然完美结合的多样化的聚落。本书作者在实地走访墨西哥的木栅栏之村、伊朗的家族岛、非洲的热带草原聚落等地的过程中,找出了存在于它们各自的个性和世界性的文化之间的共有关系,并尝试构建一种包含聚落的《世界风景》。
原广司生平:原广司1936年出生于东京和横滨之间的神奈川县川崎市(今年86岁),1955年考入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并于1964年取得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1982年任教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至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