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264615/3ea7757a9561371f.jpg)
几月前,朋友介绍了一份兼职的工作给我,经过了解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内容和我原先从事的行业范围完全不相关,本着财务是通识类学科,又有会计准则做背后的统一支撑,我应承下这档事情。
而后发现,在实务操作中,“隔行如隔山”在财务这个已经相对标准化的体系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起初,我希望通过现有的人脉资源,找寻了解这块业务的老师,先寻求一个整体“面”的概念,通过这个“面”,再去快速、清晰地了解此中涉及到的各个不同平台、系统之间的作用和功能是如何协调运转的。
老师找到了,而当我提出我的“面”的需求时,得到的反馈是如果我还不清晰具体的“点”,他们根本没法给我这种体系化的介绍。
我期待的先有“面”,再到“点”的方式,直接被泼了一盆冷水。
由“面”寻找“点”
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各种各样的文字或者视频资料,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信息把我想要的“面”总结出来。
有的资料,往往立足于功能模块的介绍,以至于细节到每一步如何填写、如何确认到下一步,都描述的非常清楚;
有的资料,立足于官方的背景介绍,将整体背景出炉的前因后果都讲解的细致入微,便于对系统的沿革与调整思路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的资料,善于剖析疑难杂症,将实务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逐个展示,更多考虑的是实务操作中的细节问题;
而我想要的是,单一流程和单一流程中的数据对接在每个分散的系统中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他们各司其职的是什么?每个流程结束后传递给下一个流程的信息到底又是什么?
我想要的这些内容,可以说,都在我搜集到的这些资料中,也都不在我搜集到的这些资料中,这些“点”都散落在各个内容中。
由“点”连接“线”
于是,在背景介绍的资料中,我大概了解了这个行业的“实务特点”;
在功能介绍的资料中,我大概熟悉了数据的传递方式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取数规则;
在问题剖析的资料中,更加明晰了数据的正确与错误,将会直接取得不同的结果。
然后,就是大量的“尝试”和“反馈”的过程,不断去发现“反馈”的“点”与“尝试”的“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于是,这些已经有着某种联系的零散的“点”聚合到了一起,这些“点”便轻松地连接成了“线”。
由“线”组成“面”
整体体系化的“线”与“线”的连接,让起初那些零散的“点”理解起来更加的清晰,也让最终的“面”更加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总 结
回顾这段历程,一个隔行的大白,用了大概6个小时的时间去搜索、阅读和听取基础的知识,用了大概12个小时的时间去做“尝试”、“试错”和获取“反馈”。整个连“点”成“面”,大概用了18个小时。
先由“面”出发去寻找“点”,更能找到相互关联的“点”,而后找到“点”与“点”之间的联系,便更容易连接成线,“线”与“线”之间便顺理成章地组成了“面”。
读书如此;
工作如此;
生活亦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