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应试教育的坏话已经说得够多了,也不能寄大希望于应试教育的改革,尽管改革看起来是那么的富有成效。应试教育,它能决定的,是朋友圈、是平台、更是资源。当一位HR拿起你的简历,忽然发现你是他校友,甚至是同学,那你相当于比别人先行把一只脚跨入了这个单位……别人需要消耗的是迈动两只脚的卡路里,而你有时候还可以达到凭借前脚的支撑不需要后脚任何能量的目标。
从没怀着最坏的恶意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和想法,一向认为人心是向上且向善,非常憎恶荀子所谓“性恶论”——不过话说回来,诸子百家中可能也只有墨家才能够吊起胃口。依稀记得高中的历史老师说过,墨家不止“兼爱”“非攻”“实用主义”,还有中华文明最初的逻辑思想和动手能力。大概率是在文科里呆久了,特别想冲破一些看不见的禁锢,由自己去发现真理。而不是干坐在凳子上,等着别人给你满上知识的琼浆。
说得已经够好听了,本来想说得难听点。当然,文科项目也并非注定无法务实,但相较于理科工科,务虚的人和事太多太杂太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用人单位对文科生的恐慌。溯其源头,应该还是与教育脱离不开关系,大学四年后,会有多少文学学士还会记得所有立方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公式?上层建筑重视了理科生的文科短板,那文科生的理科短板又要让谁来补齐?社会主义不太需要这样的建设者,更不用提资本主义的残酷市场竞争。
太长时间没去针锋相对一件事一个人,感觉自己快长为了一块海边的顽石,任由海浪击打海风吹蚀,即便知道未来便是一个或者是破碎的一堆鹅卵石。东方国度讲究的是个人牺牲,西方民族追求的是个性解放,放在当下看,我们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过、未及,在不少人眼里都是不行的,得中,得恰如其分,其结果演化为“庸”,有些中等偏下的意味了。个性与集体的关系必须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如马列哲学所说的用运动的观点避免幼稚病。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人情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也是维系社会秩序与稳定运转的情感基石,之不之一没有研究不好妄下定论。但这又有啥可研究,这次东西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特别容易成为滋生“感情大师”“心理教授”的土壤。我们只是芸芸众生的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被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趋势洪流裹挟着前进,这是我之前看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没悟到的,现在终于有了那一丢丢的体会,应该……应该太迟了吧?
网友评论